矛盾的明成祖
“成大事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而是靠沉思、性格和判断。”——西塞罗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1360年5月2日,明成祖朱棣出生。

朱棣的一生,争议非常多。在政治改革上,他早于英国300多年设置了内阁,但也创办了东厂,首开中国特务政治的先河;他组织人编修《永乐大典》(了解《永乐大典》的编撰情况,请a1408年12月14日的南京),但也残杀文人儒士。

《永乐大典》

他迁都北京(了解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请a1402年 12月18日的北京),建设北京城故宫,但也发动流血政变,夺取皇位。

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东北、西北、西南设置行政机构,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了解郑和下西洋,请a1430年1月19日的南京),疏通大运河……成果辉煌,但也被批评好大喜功。

爱他的人说他超越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恨他的人抓住他的黑历史不放,说他阴险,残酷。

朱棣为什么会有这样毁誉参半的评价?主要是朱棣的身上存在着多重矛盾。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矛盾的朱棣

朱棣

第一,朱棣是天生的战士,英勇善战但疾病缠身。

朱棣21岁就藩北平,军事导师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傅友德。守卫大明北部边界多年,跟蒙古人周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布阵到后勤,全都精通。第一次独立出征就表现出色,老爹朱元璋(了解朱元璋的开创性举措,请a1368年1月23日的南京)兴奋地说:“靖沙漠者燕王,朕从此再无北顾之忧。”意思是能够平定北方蒙元残余势力的人,就是燕王朱棣,我从此不用再担心北方不安宁了。

当了皇帝之后,他更是五次亲征蒙古。

虽然久经沙场,但朱棣并非精壮有力,而是疾病缠身。

20多岁时,朱棣就曾大病一场,惊动朱元璋请御医到北平医治。在后来的生命中,他饱受头痛、失眠、腹痛、恶心、癫痫和风湿的困扰。寝宫里到处都藏有药丸,方便随时随地服用。

第二次亲征蒙古回来,他整整病了2年;第三次亲征,因疾病缠身差点被群臣劝阻;第四次亲征前几乎被下了病危通知;第五次亲征,连马都骑不了,结果死在路上。

第二,朱棣善于笼络人心。挺他的人多,怕他的人也多。

朱棣当燕王21年,每一个在北平任过职的人,他都极力拉拢。建文帝削藩,在北平四周布置重兵,城里也全换成朝廷的官员。可是朱棣一起兵,武将和官员纷纷倒戈。朱棣多年培植的人脉,让建文帝的精心布置成了一场空。

朱棣表现优异,也有人格魅力,在朱元璋20多个儿子中是最拔尖儿的。《永乐大典》的总编辑姚广孝朱棣只见过一面就跟定了他,张信更是坚信燕王是天命所归,拒不听朝廷的命令对付朱棣,反倒给他通风报信。

虽然人缘好,但朱棣绝不平易近人,他非常可怕。

朱棣东厂,用特务监控臣下,层层布控。官员都战战兢兢,生怕被抓到把柄。他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曾经被他吓病。

明仁宗 朱高炽

事情是这样的:朱棣巡视北平,让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但他却派人把太子处理的事全记下来,等回到南京,竟把这些处置全部推翻,张榜公示,还逮捕了一大批太子手下。朱高炽被吓病了,给他办事的人,更是连话都不敢说。

第三,他杀人如麻,但体恤下层。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皇帝之一。杀人的原因,主要是巩固权力。靠政变上台,不服的人都要整肃。1000名左右的官员被定为奸臣,几十万宗族、邻居、老师、学生、仆人和朋友,遭到下狱和流放。理学家方孝孺就被灭了十族。

方孝孺

但是除了这次整肃,朱棣再没有其他类似的举动。甚至可以说,他算是一位体恤下层的皇帝。

做皇帝后,他经常派人了解民情。有一次派官员去浙江,这人回朝后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报告,没有一句涉及民情,朱棣大怒,把颂文扔了出去。

朱棣很节俭,但不是梁武帝那样装样子,是真节俭。某次外国使臣送他一个玉碗,朱棣非常喜欢,但没有接受。他怕一旦接受了,阿谀之臣就会投其所好,争相进献。东西事小,败坏了风气就麻烦了。

第四,不拘小节但心细如发。

目标是好的,朱棣一般不太在意小节。日本使臣来访,还没朝见皇帝,就把带来的兵器在民间交易,这是有违明朝祖制的。但朱棣不计较,人家来一趟不容易,赚点小钱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搞破坏就行。有好处,人家才会积极地来中国嘛。所以朱棣在位时,外国使臣都可以在中国做生意,还免税,引得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前来朝贡。

但该在意小节的地方,朱棣可以说心细如发。

江西的稻子收完了,他觉得不太对,这么早收完,看来田地不多啊,可之前不是说新开垦了不少土地嘛。他就另外派人去查,发现上次的官员虚报了垦田数。

行军打仗的时候对敌情也绝不含糊:动物奔跑要注意,尘土飞扬要注意,看到动物粪便和丢弃的衣物要注意……等等。因为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可以探查到惊人的敌情。

朱棣的复杂和矛盾,与他所处的复杂环境有关,作为一个需要掌控全局的领导者,他所有的措施和着眼点,都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这导致了朱棣在思维方式上看上去似乎矛盾之处很多,但结合他面对的局势看,其实是非常一致的。

历代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明史·成祖本纪》

阅读数 8.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