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好莱坞电影大亨因性侵获刑23年,艺术与道德真的不可兼得?
曾经金光闪闪的标签如今已不再耀眼。新身份又多一个,二十三年牢狱生活也即将开始。

哈维·韦恩斯坦68岁了,刚动完背部手术不久,走路得拄着助行器。三年前,关于他的性侵事件曝光。接下来围绕他的就是不断被调查,被指控,被诉讼,被保释,破产,支离破碎。3月11日,他上法院领受新一轮判决,镜头里稀松平常的佝偻背影是浮云后的远山,身旁一群人随行,没有搀扶,倚靠助行器缓慢走上法院台阶。

如果单单以江湖地位来看,韦恩斯坦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圈教父级人物。他做的电影超过三百部被提名过奥斯卡,小金人命中率极高。有人说是长了一对金手指,指到哪部电影,哪部电影就能得奖。2017年之前的每年奥斯卡颁奖礼上,他的名字是获奖感谢里提到最多的,仅次于斯皮尔伯格和上帝。那会儿镜头扫到他被淹没在掌声中,嘴角扯开的自在得意和周围浮光掠影融合得当,好像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曾经金光闪闪的标签如今已不再耀眼。新身份又多一个,二十三年牢狱生活也即将开始。

“恶魔”在人间

韦恩斯坦的性侵史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甚至不止。

对很多圈内外的人来说,这其实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意大利电影女演员兼导演阿西亚·阿根托直到现在才敢公开表态,因为担心韦恩斯坦会毁掉她。“要是说了他一定会毁了我,一定会。他之前就已经对付过许多人了。”

2017年10月5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重磅报道,其中披露了针对韦恩斯坦的多项性骚扰指控,这篇文章直接导致韦恩斯坦公司的四名董事辞职,以及他本人被解雇。

报道中还称,在此后为期10个月的调查过程中,陆续有13位女性站了出来。从90年代起一直到2015年,韦恩斯坦总是以工作为借口,把她们骗到酒店房间,强行对她们进行性骚扰或性侵犯。她们的指控与《纽约时报》披露的内容一致,甚至还包括一些严重得多的指控。其中三名女性指控韦恩斯坦强奸,还有四位表示她们遭受了性质恶劣,难以启齿的骚扰和攻击。

在2015年纽约警察局的一次诱捕行动录音中,韦恩斯坦承认他曾猥亵过一位名叫安布拉·巴蒂拉娜·古铁雷斯(Ambra Battilana Gutierrez)的菲律宾意大利裔混血模特,并称这是很“平常”的行为。

韦恩斯坦公司的16名前任和现任高管以及助理曾告诉《纽约客》,公司很多人其实都知道,但都睁只眼闭只眼。该公司一位女性高管描述了韦恩斯坦的助理和其他人是如何充当“蜜罐”(“honeypot”,韦恩斯坦给他的“帮手”们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他们一开始会找借口为韦恩斯坦和他感兴趣的女性组个局,随后韦恩斯坦会把他们打发走,以便和“心上人”单独相处。

如今这些下属们和盘托出,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不是某一次,甚至不止是某一小段时间的行为。这简直就是禽兽一样的掠夺”,其中一位曝光者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有些愤懑地说道。

但几乎所有接受匿名采访的人都害怕被报复。“如果哈维发现了我的身份,他肯定会毁了我”,一名前公司员工说。“如果你敢和他作对,他首先会派人威胁恐吓你。” 米拉·索维诺(Mira Sorvino)、罗莎娜·阿奎特(Rosanna Arquette)等女演员透露,在拒绝韦恩斯坦的“示好”或向公司代表投诉之后,韦恩斯坦立刻让她们退出电影项目,还劝阻其他项目不要聘用她们。多名消息人士称,韦恩斯坦经常利用一些媒体“栽赃陷害”那些说他坏话的人,比如安布拉·巴蒂拉娜·古铁雷斯(Ambra Battilana Gutierrez):在她报警后,纽约一些八卦报纸开始迅速出现关于她的“风流野史”,她此前证言的可信度也因此大打折扣。

事情爆发后,很快他的电影公司破产,为了降低损失,韦恩斯坦表面上秉承“坦白从宽”原则,向公众认错,道歉。在此前接受《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采访时,他说,“过去太暴躁,对自己认识还不够,必须认真反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他还说,过去他常喜欢夸别人,可能这也导致了一些误会发生,今后不会再这样了。在给《纽约时报》的一份书面声明中,他还开玩笑说要把这些无用、多余的愤怒全部转移到美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的管理层。他还特意计划在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专门为女性导演成立一个基金会,就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但随后,南加大拒绝了他的资助申请。

年轻时的韦恩斯坦和母亲

由于受到刑事指控,韦恩斯坦在离开公司之后就自己一个人躲了起来,和家人都断绝了联系。2018年2月,纽约总检察长提起诉讼,指控韦恩斯坦在之前对员工进行了肢体恐吓和精神虐待,并要求他们协助他的“肮脏计划”(指性骚扰和性侵犯)。此后又反复被诉讼,被保释,2020年2月24日,陪审团认定这位68岁老人犯有一级和三级强奸罪。具体说来,是在2006年性侵前制片助理米米·哈里伊(Mimi Haleyi),并在2013年强奸前女演员杰西卡·曼恩(Jessica Mann)。这两项罪名足以被判处终身监禁。

“总有一天我会过这样的生活”

在成为如今的“哈维”之前,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其实也相当迷茫,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聪明,狡猾,粗粝,好斗。

一位过去学生时代的朋友曾经这样形容他,“很丑。几乎没有女人缘。”以至于当后来看到他身边一个接一个的“女朋友”时,朋友有些惊讶,但渐渐地,疑问也烟消云散,“哈维从来都是一个不愿服输的人,不择手段也要成功,征服女人也算是其中一种成功吧。”

哈维·韦恩斯坦还有一个亲弟弟,鲍勃·韦恩斯坦,和他个性截然相反。鲍勃继承了其父马克斯沉默低调的性格,而哈维则更像母亲,控制欲极强又暴躁。五十年代,两兄弟出生在纽约法拉盛,一家人挤在一套简陋的两居室公寓。父亲马克斯虽然只是钻石切割工人,但生活的失意反倒让他更是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执念——他梦想成为能真正主宰生活的人,而不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之后他试图自己开店,卖人造钻石和玉石,但没能撑过两年,其间还把两兄弟上大学的钱都赔了进去。

鲍勃·韦恩斯坦

哈维嘴上虽说不管怎样,父亲都是他的偶像,因为父亲教他看电影,培养了他对电影最初的兴趣,也教会他一些做生意的基本常识,但其实内心,他更崇拜的是他的希米叔叔。希米和他们住在同一栋楼,自己经营一家卖电器的商店。哈维经常去他店里玩,看他如何对顾客“耍诈”,赚点小便宜。这也让哈维渐渐觉得,只要能赚钱,诚实也没那么重要。

价值观更为强烈的“撼动”出现在他上大学之后,因为一次聚会,他来到一位朋友家,70英尺长的客厅里装饰着各式各样名贵绘画。有两幅巨大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四幅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s),还有几张马瑟维尔(Motherwells)和劳森贝格(rauschenberg)。前哥伦布时期的雕塑都被摆在架子上。大楼里最大的一间公寓里,墙壁都是专门为放这些艺术品而改造的。

随行的朋友后来形容道,“他盯着这些画,眼球都快蹦出来了!” 哈维惊奇地环顾四周,仿佛看到了他想要的未来。“总有一天”,他告诉身边的朋友,“我会过这样的生活。”

“他的世界里没有友谊和忠诚可言”

一个早期员工回忆道,总是能看到哈维和各种漂亮姑娘一起,很开心,还时不时自嘲,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什么“洪水猛兽”。

早年受害人之一Wachowiak

一位匿名女子曾告诉《好莱坞报道》,早在1975年,她就见识过哈维的“真面目”了。那会儿她在纽约布法罗区电话应答服务中心上班,专门负责催收款项。当时哈维是出了名的“赖子”,某次哈维拿了几张演出门票求她能不能再宽限几天,她没拗过,答应去他家取票。

本想拿了票就走,没想到哈维竟然把她拉到卫生间提出让她帮他擦背这样的要求,她立马逃了。然而之后在办公室,她又一次遭到哈维·韦恩斯坦的骚扰。

名利双收之后,哈维的胆子和脾气也越来越大。可以说,权力让他更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本能。但凡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女性都或多或少遭受过他口头或肢体上的骚扰,还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轻则辱骂,重则动手。

哈维(左)和鲍勃在米拉麦克斯办公室

12岁就和他相识的朋友布鲁尔后来曾在他身边工作过两年,那时米拉麦克斯在纽约刚刚起步。有一次,哈维找不到想要放在商业广告里用来宣传新电影的旁白了,“上一秒还没事儿,但下一秒突然就抓着我的毛衣,用手勾住我的衣领,然后把我的头晃来晃去。”布鲁尔回忆道。他奋力挣脱,但哈维一直追打着,还闹到了街上。

“这太可怕了。不敢相信这是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哪怕后来哈维成为了电影大亨,布鲁尔对这位曾经的朋友仍是心有戚戚然,

“这就是一个被愤怒浸透了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友谊和忠诚可言。”

艺术与道德不可兼得?

电影圈出“怪才”,所谓怪才,一般指人格有些分裂的天才。从很久之前受到养女诱奸指控的伍迪·艾伦,到最近斩获凯撒奖最佳导演,43年前涉嫌诱奸少女的逃犯罗曼·波兰斯基,人们似乎被这样一种疑问裹挟了,为什么世俗标准下道德败坏的创作者总能创作出品质不俗的艺术作品,艺术与道德,或者说艺术与现实,究竟是互不干扰,还是相辅相成?

从传统意义上看,能够传达出正面,积极思想的作品,往往才能称其为好的艺术作品。不过随着电影艺术发展越来越多元,评判标准也不再单一。如今,从某种程度来说,真正好的电影艺术作品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甚至不再“昂首向上”,而只为熨烫出现实的真实剖面。就像《低俗小说》(韦恩斯坦制作电影之一,昆汀·塔伦蒂诺成名作)甚至可以算是“反道德”标杆,它戏谑,反抗语言与行为上的表面化秩序,试图在电影中重新树立创作者内心所认可的道德与秩序,构建在无序、自由之上,代表一种“混合着血腥气”的原始思维方式。

乌玛·瑟曼在《低俗小说》中的漫画造型

不光是电影,所有形式的艺术作品皆如此。王尔德在其创作及其批评中,总是会把艺术与现实矛盾地结合在一起(一种是,艺术与实际生活无关;另一种是,艺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按艺术本来面目创作艺术,按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原生活,这是王尔德力图做到的两方面。按照王尔德的观点,艺术可以用美的创造来谴责世界,艺术也可以引诱世界。“这种伦理的或类似伦理的艺术观,在王尔德身上和这种艺术观的自我抵消并存。他一方面可以写莎乐美,处理乱伦和恋尸狂的题材,另一方面,他又能用批评的智慧去消除罪恶的一切概念。

换句话说,艺术作品中承载的是创作者自身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现实中隐匿的真实想法,往往都能通过其作品一探究竟。作品本身其实是克制的,模糊所有的对错好坏,将道德评判标尺转嫁给观众自己。

或许,道德与艺术本就不该是两支敌友军,它们只是两面互不相欠的镜子。

阅读数 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