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以皇帝命名、第一次用“典”命名的字书。
公元1716年5月10日,《康熙字典》编成,自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更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康熙字典》不仅是中国辞书界重要的里程碑,其中的“康熙字典体”曾被奉为科举考试的规范字体,至今仍是人们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在近年的设计领域中也大放异彩。
1710年,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动员二十八位编纂官,耗时六年,终于在1716年完成。从人数、时间来看,足以知道《康熙字典》的编纂是极耗工夫的。
为什么康熙要下令编字典呢?

第一,康熙需要文治之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清朝入关已久,不需再用高压的手段治理汉人,朝廷亦有了足够财力与人力,来建立属于清朝自己的功业。因此,康熙除了“武治”,亦主导编修许多作品,《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皆属当时的“文治之功”。(想了解更多皇舆全览图的故事,请a到1719年4月1日的北京)
首先,康熙崇尚程朱理学,认为朝廷必须要“以德化人”,才能得人心。因此他留意许多汉人经典,对《朱子全书》、《佩文韵府》等经典进行编定。同时,他亦认同经学的治世之效,为了鼓励研究,于是重新整顿文字之源。
其次,康熙下令作字典,自然也有“统一文字”的目的,这与秦始皇的“书同文”异曲同工。康熙上谕就明明白白地写道,各地风土不同,南北地方方言也有所差异,因此,清朝也需要有这么一部书,来统一规定每个字词的读法、写法。
第一,陈廷敬是顺治时进士,是清初文人汪琬、王士祯的好朋友,后任康熙的老师,学识受到认可,康熙赞赏过他“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他编纂过无数作品,承包了许多康熙朝的伟大著作,如《鉴古集览》《三朝圣训》《政治训典》《大清一统志》《明史》《佩文韵府》等作,皆在其列。
第二,陈廷敬道德感极高,是康熙最信任的人。当时,陈廷敬门下桃李成蹊,但他从不结党营私,更不参与九子夺嫡等事,而他的亲戚前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时,他执意谢罪回乡,两年后才重回朝中。(想了解更多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故事,请a到1676年1月27日的北京)
陈廷敬自觉清廉正直是为官之本,曾举报有问题的官员,以此整顿朝廷风纪。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曾上书弹劾云南巡抚王继文,说他战争时动用库银,凯旋后将谷米作为官俸抵给官员,前后银数差别之大,多达九十万两。
就是因为陈廷敬如此优秀,才当得起“完人”之称,并承担《康熙字典》的编纂职责。不幸的是,在字典尚未制作完毕前,陈廷敬便溘然长逝。好在他的遗志由其他编纂官继承下来,今日我们才得以见到这样一部作品。

那为什么《康熙字典》远胜《说文解字》以后的字书,成为最有名气的字典呢?
第一,它所收录的字目,属于历代最多,共载47035个。相比之下,《说文解字》有9353个字目,南朝梁顾野王的字书《玉篇》虽已失传,但唐代《闻见记》里记载了《玉篇》有16917个字目,宋代扩充至22561字,到了明朝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则分别有33179与33549字。由此可知,《康熙字典》收录字目,确实居于历代之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康熙字典》上找到今日所用的繁体字。
第二,它的参考书目甚多,且极为严谨,为历代字书之最。它不只参考了《字汇》与《正字通》及其他保留下来的古籍文献,也参考了许多当时留下来的韵书,比如《广韵》《集韵》《韵会》《唐韵》等,对于字音、字义的考证极其详尽,也全部注明了考证的出处,相当严谨。
第三,它注重取长补短,继往开来,成为了历代字典的集大成者。比如,它解决了一直以来部首过多的问题,将《说文解字》的540部删减成214部,分类方式非常接近现在的字典模式,更便于检索字词。然而,这个分类方式其实是习自《正字通》,并非独创,但《正字通》的大毛病,比如众多讹误与书证错乱,都被《康熙字典》整顿完善,最终让《康熙字典》的实用性居于历代字书之冠,也成为后世字典的参考模板。
每部成功作品的诞生,必定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康熙字典》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用心,也给人类留下宝贵的遗产。有趣的是,《康熙字典》不仅作为字书走红,书上的木刻字,近年来竟被做成计算机字体“康熙字典体”,受到出版界的青睐,广泛用于古风类的图书与图片设计上,这可能是《康熙字典》被现代设计激活的好案例。

康熙的一个小心思,在陈廷敬等人的努力下,成就了现代一部闪耀的典籍,可谓是意外产生的大价值。(详见规律8 - 副产品定律:意外产生大价值)
历代评价
“我国字典词典向来有最大权威的,当推康熙字典和辞源两种。”
──王云五(序),《王云五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