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久保利通:为明治维新殒命
自古革命,哪有不流血。

文/全历史 菲菲倚尘轻

公元1878年5月14日,日本政治家大久保利通驱车前往太政官,在纪尾井坂附近遭到石川县士族暗杀,史称“纪尾井坂之变”。

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大久保的独裁统治,也代表着推翻幕末政权的维新志士时代正式结束。

大久保利通作为明治维新的元勋,被列为维新三杰之一,是推动日本发展的重要人物。(想了解更多明治维新的故事,请a1871年12月28日的东京

在经历瓦解江户幕府戊辰战争后,倒幕派成功建立明治政府,进而开展一系列改革。支持明治政府的萨摩藩长州藩等成为了推动革新的主要人员,在明治初期的政治舞台独领风骚,被称为“藩阀政治”。

出身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在继三杰中的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后,成功掌权,并且凌驾于所有大臣之上,拥有相当于元首的地位,由于在改革中触及了士族的利益,使他成为士族暗杀的目标。

为什么大久保利通能坐上高位呢?

第一,大久保虽是萨摩藩士,只为藩主效命,但在受藩主岛津久光喜爱,并逐渐拥有实权之后,便与西乡隆盛一起参与推翻德川幕府,参与内阁,成为明治政府一大功臣。

第二,大久保有极佳的内政能力,做事雷厉风行,一丝不苟,被称作“东洋的俾斯麦”。西乡隆胜曾经评价彼此,说自己适合“建筑房屋”,大久保则适合“装潢室内”。

大久保为明治维新贡献许多心力,比如完成中央集权,实施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为日本吸取前所未有的科技与人才,学习技术,振兴农业等,都为后世所称道。

第三,维新三杰中的另外两位木户孝允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共同推展维新,亦有优秀政治手腕,却因相继离开政坛,让大久保得以独揽大权。

西乡隆盛颇有才略,曾主张“征韩论”,认为新政府建立之初,应该扩张版图,但大久保与木户却认为征韩只会内耗自身,不愿让步。此次政策分歧使得西乡下野,自此远离政治中心。 木户虽颇有才干,身体状况却不佳,在西南战争时便病逝,因此,大久保成功执政,开启独裁时代。

后世的人,经常将大久保与西乡作对比,除了两人都曾握有执政权以外,更是因为他们同是萨摩藩藩士与挚友。然而“征韩论”却使得两人站在政治的对立面,就如中国的司马光王安石一样,令人唏嘘。(想了解更多司马光的故事,请a1085年1月1日的洛阳;想了解更多王安石的故事,请a1069年3月22日的开封

维新三杰( 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

然而,大久保真正掌权不到一年,却发生纪尾井坂之变,由石川县岛田一郎为首的六位士族,伏击并暗杀大久保,主动自首之余,还罗列大久保的罪过,将他告上一状。

为什么士族对大久保如此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呢?

第一,推翻幕府之后,内阁急于推动改革,便在明治初年提出许多新政策,士族没有获得足够的安抚,还被剥夺原有的权力。比如废藩置县,目的是防止内部分裂,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但武士脱离藩主之后,意味着不再有当初的藩士地位,生活质量深受影响,引起士族的不满。之后,大久保带头推行“废刀断发”的命令,再次激怒了注重仪式的士族

第二,与大久保政见相左的西乡隆盛,一向主张为士族争取生存空间。在倒台下野之后,仍然为士族争取利益,并带领士族引爆了“西南战争”,后战败。士族便将新仇旧恨一起加到大久保身上。

第三,大久保曾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打压农民与士族的武装起义。比如江藤新平主持的“佐贺之乱”,以及相继在熊本、秋月藩爆发的“神风连之乱”与“秋月之乱”等,包括影响最大的“西南战争”,都遭到大久保的残酷打压。

因此,纪尾井坂之变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受到打压的士族,报复大久保,于是大久保遇刺身亡。

不过,大久保断气之时,却产生了极为戏剧的场面。

大久保身负白刃,出声大骂歹徒后,收拾完手上的文件,方才断气。

位于东京都的 大久保利通墓告示牌

大久保利通的死,到底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坂本龙马死后,日本的暗杀传统自此风行于幕末与明治初年,而大久保之死,更是助长了暗杀的风气,让反对党认为唯有用暗杀的手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后来日本的多位首相和内阁政要皆遭到暗杀,比如内阁大臣伊藤博文,亦难逃暗杀的厄运。(想了解更多坂本龙马的故事,请a1867年12月10日的京都;想了解更多伊藤博文的故事,请a1885年12月22日的东京

第二,大久保为捍卫明治政权而死,在大久保死去之后,政府权力由参议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等人继承,瓦解了他的个人独裁,但他们仍延续大久保的政见,继续推动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大久保所推行的维新运动,亦成功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日本,让日本跻身国际列强之列。

第三,大久保的强硬作风也感染了后世日本内阁的成员,使得用高压手段扩展势力成为一种惯例,无意间为之后的侵华派获得政权埋下了隐患。

日本明治维新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但维新推行的同时,很多志士亦为此付出性命。就像我们在坂本龙马的结论里说的,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多面性,对他的评价,会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目的,呈现不同角度。大久保利通亦然,因此维新之于他,可以是福,也可以是祸。

在幕末时期,维新志士的相继出现,体现了集聚效应(详见规律32 - 集聚效应:人才为什么成群而来?),大久保利通的能力,除了成为明治政府壮大的理由(详见规律18 - 人才定律:王朝兴衰的根源),在他的革新之下,也体现了制度的因势而就(详见规律6 - 因势而就:制度变化的秘密)。

历代评价

大久保利通未能等待自己所规划的明治维新最为关键的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便在送走了山吉盛典之后倒在了前往太政官办公的途中。大久保利通死后虽然获得了包括国葬在内的一系列殊荣,但是明治政府却以他的死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赵恺,《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