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法,无限的前进过程不是重复,而是发展,是前进或后退,因而它是运动的必然形式。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哲学术语,它们反映的是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辩证性质。有限指有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一定限度的、有始有终的,无限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
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最早把这对概念引入哲学。认为“无限”是没有质的,因而也是没有界限的东西,但却“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这个包容一切世界的始基是永恒的和无始无终的”。“凡是产生出的东西都要消灭,而一切毁灭都是有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有限和无限作为他们提出的十对对立范畴之一。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代对无限的认识,肯定无限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时间的本性是无限的,量是无限可分的,生灭是无穷尽的,人的思想不能设想任何穷尽。

阿那克西曼德
德国康德认为当理性企图对本体有所认识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黑格尔系统阐述了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他区分了恶无限性和真无限性两种概念。认为恶无限性在质上和有限对立,和有限没有联系,有限是此岸,无限在彼岸,无限在有限之上,在有限之外。有限物自身质的规定中的否定本性决定了有限物必然发展为无限物。因此,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己中”,或者从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到自己。黑格尔关于有限与无限的内在统一和无限性只有在与有限东西的统一中才能理解的观点,对批判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法,无限的前进过程不是重复,而是发展,是前进或后退,因而它是运动的必然形式。它是以物质既不能创造又不可消灭和物质运动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永恒过程为内容的。列宁指出无限和有限即整体的世界和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英国布拉德雷在其《实在与幻相》中,论证空间与时间的矛盾性时认为它们均表现为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此而认为空间与时间只是幻相,在实在中这种矛盾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