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体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实体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以探讨万物本原为开端的。本原即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包含着实体范畴的萌芽。从泰勒斯到巴门尼德,人们对本原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开始是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最后得出一个最一般最抽象的概念“存在”。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成就,在《范畴篇》中,将“存在”分成作为“这个”的存在,以及作为数量、性质、关系、状况、时间、地点等的存在,共10类。作为“这个”的存在名之为“实体”。它是其他几类存在的基础,其他几类都只是它的“属性”。这样,从亚里士多德起,“实体”开始作为哲学范畴被使用。

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却保留着唯心主义的一面。后来的一些哲学家要求克服他的不彻底性,贯彻唯物主义思想,斯宾诺莎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他认为思维和广延并不是分属于两个实体的属性,而是唯一实体的属性。这唯一的实体是独立自存的“自因”,他虽然也称之为最圆满的上帝,却清除了神学目的论思想,把它等同于自然。他还提出,这唯一的实体有众多的样式,即特殊表现,以此解释个别事物。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有内在的活力,不是僵死的东西,不同意用机械论观点来看待实体。他非常重视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因而把实体规定为无限众多的精神性的“单子”,认为每个单子是独立自存的“单纯实体”,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象能力,各自反映全宇宙,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窗户”,不能相通,其所以能够一致,是由于上帝的“前定和谐”。

笛卡尔
主观唯心主义者巴克莱认为,我们既然感觉不到物质,物质就是不存在的,只有个人的心灵和上帝才是实体。休谟又把这种看法用在心灵和上帝上,认为这二者也不是实体,从而取消了实体,成为不可知论者。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人与他们相反,吸取了洛克认识论和笛卡尔物理学的合理成分,建立起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有广延的、能运动的、有感受性的形体即物质是唯一的实体,精神只是物质的机能,精神实体的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即对实体加以辩证地考察。康德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们离开主体谈论实体,是非批判的独断论,实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只是知性的一个范畴,是知性构成判断的条件。康德还保留着“物自体”这一概念,但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费希特抛弃了物自体,只留下“自我”。谢林又用“客观精神”代替了“自我”。但无论“物自体”、“自我”或“客观精神”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实体。原来意义的实体是一个机械论的哲学范畴,已经不适用了。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根本改造了这个范畴,认为“绝对理念”才是最高、最丰富的范畴,实体只是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对实体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辩证的中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