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崇高的善?
最崇高的善亦译“至善”,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范畴,历来的哲学家对其内涵有不同的阐述。

最崇高的善(英文:highest good;拉丁文:summum bonum)亦译“至善”,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范畴,历来的哲学家对其内涵有不同的阐述。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和赫拉克利特一般抽象地提出善的概念:前者把善和恶看作是十对对立本原中的第九对本原,后者则把善和恶看作是一回事。

赫拉克利特

苏格拉底时,他开始致力于探求“善的真本性”,认为它是公正生活所唯一需要的;善有一种真本性,人心能把握它,理智地把握善的真本性,才能尽善尽美地激励实践中的公正行为。

柏拉图进一步阐述了“善的真本性”,认为善理念是理念的顶点,从而把至善看作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认为善概念是存在等级中的最高实在,是包括理念世界在内的万物终极本原,也是人的理性凭借辩证法达到的认识的最高对象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则把至善集中于社会政治道德领域,认为万物皆有目的,目的就是万物的善、万物的功用,既然万物皆有目的,所以人也有目的,人生的最高目的是至善,它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根本问题;这种至善不但存乎心,还必须见之行动;他认为至善就是幸福,但人人各有其幸福观,伦理学的使命就在于探求理想的幸福。

伊壁鸠鲁及其学派则改造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论,认为快乐才是至善,他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大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人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他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伊壁鸠鲁

早期斯多亚学派则把善和有用等同起来。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提诺则又回到类似柏拉图的至善论,把善和太一等同起来,把善看作是万物终极本原和依归的第一原理。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把至善理解为禁欲、信仰神以求得来世的幸福。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至善在于依靠神的指引和恩赐,使人杜绝尘世的欲望、利益而转向超自然的目的。

托马斯·阿奎那

荷兰的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最高幸福或最大快乐是求得至善,至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只有极少数有知识的人凭心灵活功才能谋得。

剑桥柏拉图学派把至善看作是理性控制情欲,并遵循上帝颁布的自然法所达到的神、人相通的境界。

德国的康德认为道德的善还不是完全的善,只有道德行为和幸福的结合才是至善,但它不可能在经验世界中实现;如要达到至善,只有超出感觉世界,信仰灵魂不朽和主宰道德秩序的上帝。

美国的皮尔斯认为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就产生至善,它是人生应该采取的方向。美国刘易斯则认为至善就是由道德或实践、认识和审美价值所揭示的一种美好的生活。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