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哲学”怎么理解?
第二哲学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的学说,主要讨论自然物的构成要素、四因、运动、第一推动者等,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运动的原因的本性。

第二哲学(英second philosophy)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的学说,主要讨论自然物的构成要素、四因、运动(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以及他们的量和连续性)、第一推动者等,第二哲学以具体的、可感知的、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自然事物为研究对象,不同于以永恒的不动的“存在”为研究对象的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这一学说认为自然是具有必然的运动或变化的物质组成的构造。广义的变化或运动指生灭,从相对的非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相对的非存在。狭义的运动有三类:(1)量的运动,指增加或减少;(2)质的运动,指性质的变化;(3)位移,伴随其他运动的空间的运动。还有第四种运动,即产生和消灭,可以归并到前两种运动中。而运动是和物质不可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一切空间变化和一切运动的条件,是指对物体的内在限制,是和先后有关的运动的尺度;空间是有限的,世界只拥有有限的范围,世界以外就没有空间。时间是无限的,世界是永恒的。一切可能的运动中,均匀的圆周运动是最好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由不动的、无形的、低级的神灵推动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水、气、土、火、以太五种物质元素,在宇宙中占有特定的适合各自本性的地点。以太充满天上空间,由此形成天球和星体;其他元素则属于地球世界,它们彼此是由相对的轻重、相对的冷热,以及相对的干湿而区别开来的,它们被混合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中。自然在目的论和递增的质料从属形式系列的支配下,在地球上产生一系列生物。每一高等级的生物,除了自身的特征外还具备各低等级生物的种种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永恒的和非产生的,进而批评了认为世界有开端而没有终结的主张。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阐述了神学目的论的观点,认为自然中的万物有它的目的,自然是运动的内在的原因,每种运动由于它的目的,决定它的尺度和方向。假使事物的本质是在它的形式中,则形式和它们的目的不能区别开;假使某物是由某种它物推动的,由此必然得出结论,运动的终极原因在作为它的目的因的推动宇宙的东西即神之中。在自然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偶然的,万物都有它的目的;自然的本质是形式,而形式取决于设计的作用,所以自然是走向一种固定目的、内在的能动的领域。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