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是主张现实世界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哲学理论。

可知论(英语:cognosciblism)与不可知论(英语:agnosticism)是一对哲学范畴。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理论。与“不可知论”相对。分为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但两者对世界可知的内容和理解不同。如德国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乃是认识绝对观念自身。世界可知就因为世界本身是思想的表现。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人的意识和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可知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从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本性、使命及其可能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可知性原理。恩格斯指出人类通过实践的扩大,不断地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

会隐身的龙猫

不可知论是主张现实世界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哲学理论。与“可知论”相对。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普罗塔哥拉提出我们不能知道神存在还是不存在。以后古希腊怀疑主义者皮浪从同一事物可以得出相反的两个命题出发,声称我们对事物不可能有任何确实的知识,不知道事物本身究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一切都可怀疑。近代哲学中,不可知论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论证。英国休谟认为感觉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从而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来源,但人们的知识不能超出感性知觉的范围,否认在感觉之外有客观物质世界存在,强调在人的感觉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德国康德则否认世界可以彻底认识。他承认在我们的感觉之外有“自在之物”存在,人的感觉和观念由“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引起,但宣称人的知识所达到的只是“现象”,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思想在现代西方一些哲学流派中仍然流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可知论并非只起消极作用,它提出认识能力、认识的无限与有限、认识的相对性等问题,对于反对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和启迪人们的思考有一定作用。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