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的主观感觉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其产物和表现的哲学体系。
主观唯心主义(英语:subjective idealism)是一种认为人的主观感觉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其产物和表现的哲学体系。与“客观唯心主义”相对。德国加尔夫在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书评中,称康德的哲学体系与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相一致。德国谢林首先明确提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在西方哲学史上, 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 已提出人的主观感觉形成万物的哲学原则。英国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物是观念的集合”, 否认物质概念, 形成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休谟的怀疑主义对人的印象与观念来源于客观世界或者其他方面表示不能肯定, 认为知觉形成世界与自我。德国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认为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形成的印象与观念, 是认识的经验材料, 但以先验自我为基础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改造了经验材料, 形成现象界, 现象世界乃人的主观改造而成。费希特则从康德哲学出发, 进一步否认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存在与它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 强调自我建立自我和非我, 阐明世界是人的主观的创造物。

贝克莱
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证主义、 唯意志论、 实用主义、 实在主义思潮以及以后的西方哲学派别, 大多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它们分别强调世界以人的感觉、意志、观念为基础而形成其不同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 并指出其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认识的不同部分, 把它作为第一性的、 世界的根源。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