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异化(英语:alienation;德语:Entfremdung)是一个哲学术语。该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原意是转让、出卖、疏远化等,表示把一物转让于别人,一物向与己相异的方面转化。英国霍布斯和法国卢梭用以指权利的异化。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像狼一样,因而人们订立契约、转让其一部分权利,达到社会状态。卢梭也认为由于契约的订立而建立的国家成为专制的工具。这些观点均强调权利的转让向相异的方向转化。
德国费希特与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异化理论。费希特认为客体是异化的主体,即自我创造其相异方面非我,非我成为自我的对立面,自我失去其独立性而受到非我的阻碍与束缚。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异化创造其自身的对立面,其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就是绝对观念异化的过程;狭义上把逻辑学的最高概念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界,称为异化。黑格尔用这种哲学的异化观点去说明社会现象,产生其劳动异化与宗教异化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劳动、国家、财富、艺术、宗教均是异化的产物,在其论述主人意识与奴隶意识的对立中,认为奴隶的劳动产品为主人占有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而奴隶在劳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又从劳动中异化成生产才能的掌握者,而主人则失去其生产能力,异化为劳动的依赖者。还认为国家是异化的产物,是自我的牺牲而后才有国家的现实。

费尔巴哈用哲学的异化理论说明宗教的产生,认为上帝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自我的东西异化为超自然的东西。施特劳斯用“实体”观念解释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是认为基督教公社中的传说异化为基督教社团及其宗教活动。B.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则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异化,说明基督教的社团与教义的形成,并用这种精神的异化说明历史发展,从而形成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施蒂纳认为艺术与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的异化。后他又提出唯一者及其财产的理论,认为家庭、人类、自由、理性、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人本主义都是唯一者自我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其产品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活动着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认为个人的劳动转化为财产,使产品与人相分离,导致人与人分离,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异化的本质应该从社会的阶级对立来加以解释,各种哲学史上的异化理论实际上都是这种社会的阶级异化在各个方面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