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赋性”?
天赋性(英文:innateness)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一些观念和原则在人诞生时即已存在的性质。该词源于拉丁文in(在内)和natus(诞生)。

天赋性(英文:innateness)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一些观念和原则在人诞生时即已存在的性质。该词源于拉丁文in(在内)和natus(诞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在诞生时即已有一切知识,人由于感觉的刺激而回忆到已知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斯多亚派认为基本原则由直观产生,这些原则的共同性带有气质、潜能和倾向上的天赋性。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在人的心灵之中,与外来的观念和虚幻的观念同时存在,后两种是非天赋的。

笛卡尔

英国的洛克则从经验论批判天赋观念论,认为上帝观念、数学观念与原则、道德规范都是经验的而非天赋的。他的批判为德国莱布尼茨所反驳。

约翰·洛克

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与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天赋性来源于气质、潜能和倾向的观点相类似。

康德则把天赋性改变为先天形式,认为先天形式带给知识以普遍性与必然性,但强调先天形式要与经验材料相结合才形成知识。

康德

现代西方哲学大多继承康德以先天形式解释天赋性的观点,但美国的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企图恢复笛卡尔的天赋性观念,认为人有天赋的语言能力,可以用固有的语法,生成新的语句。

阅读数 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