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音乐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土壤。
「圣咏(chant),是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形成于公元8、9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名称命名。它在罗马礼仪的基础上,融合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了西欧其他地区,是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与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联系在一起的独唱与齐唱素歌以及合唱圣咏。其最大特点是服从于宗教礼拜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了世俗的感性欲念,其音乐特征也如此:
1.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2.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3.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
4.旋律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音调一般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较狭窄。

格里高利圣咏乐谱
纯人声的格里高利圣咏有四种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交相呼应)、应答歌唱(独唱咏唱后,唱诗班重复)。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圣咏的咏唱总体有两大内容,一是诵经祈祷,二是礼仪歌唱。前一种情况是平调似的半唱半念的朗诵风格,旋律性差;后一种情况突出庄重和神圣,旋律特征增强。
进一步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礼仪歌唱圣咏大致又可划分出三种类型,这也是圣咏的三种风格,它们使用于宗教礼拜活动的不同场合:
1.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个旋律音对应歌词的一个音节,音域较狭窄;
2.纽姆式(neumatic style):两个到五个甚至更多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这种风格比音节式在旋律上更具流动性;
3.花唱式(melismatic style):由一个花唱片段对应歌词的一个音节,这个花唱片段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具有华丽装饰的特征。
除音乐特点、歌唱方式、咏唱内容外,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这些:
诗篇歌调(psalm tone),这是最古老的圣咏,一般咏唱圣经中的诗篇。其歌唱程式是,一般由一个短小旋律引入,歌调主体建立在一个静止的吟诵音上,最后通常有一个作为过渡的连接引入后面紧跟的交替圣歌。
交替圣歌(antiphon),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因以交替歌唱的方式而得名。
应答圣歌(responsory),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最常用于一些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升阶经、哈利路亚等。
应答圣歌
赞美诗:古老的圣咏歌唱形式,由米兰大主教圣安布罗斯从拜占庭引进,歌词为有格律的诗体,属于音节式,只用于日课的礼拜仪式。
格里高利圣咏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就是围绕格里高利圣咏的建立、修饰、扩展而展开的,它是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