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该词源于希腊语idea(观念)和logos(学问),原意是观念的学问,即追溯观念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学问。以后有不同的理解,最后演变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略称,指社会经济形态在意识上的反映。法国的代斯屠·德·特腊西最早使用该词,认为该词是说明观念来源于印象,因而应译为观念学。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Ⅰ,1804—1814年,1815年在位)因这种经验论观点妨碍他恢复天主教的意图,因而以贬义称代斯屠·德·特腊西及与他有共同观点的哲学家为观念学派或意识形态派。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该词指青年黑格尔派B.鲍威尔和施蒂纳的思想,指一种观念的体系看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却是虚幻的,只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后又将它作为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使用。英国曼海姆在其知识社会学中研究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的表面意义与其底层的动机有所不同,并区别部分的意识形态与整体的意识形态,认为前者有心理学来源,后者则来源于社会的因素。美国奎因把意识形态看成“意义”的同义词,认为意识形态就等于其字面意义。法国阿尔图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表象体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认为意识形态不同于科学是在于其实践的社会的职能压倒其理论的职能。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