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期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好像等待着什么将要发生,这增加了我们的焦虑感。
逛逛热闹的电影院和商场,中午和朋友一起用餐,晚上到附近繁华的街区小酌一杯,这或许是许多上班族的周末日常。如今,我们离这样的生活却已经太远了。聚集,成为一种奢侈。
1月23日,武汉封城,但那时的我们对有多少人会感染这场病毒似乎还没有太多概念。如今,疫情在世界多地爆发,3月10日起,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相继宣布封城。
往昔城市生活的舒适便利还会再回来吗?我们变得彼此隔绝,似乎也更加严肃。社交媒体是否可以传递有效的信息?回顾历史,有哪些有关社交孤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长期的隔绝会带来心理问题吗?

3月15日,柏林市中心的亚历山大广场
社交媒体+远程办公:人非机器
除了晒出各地“空城”的照片,我们还能用社交媒体做些什么呢:与家人保持联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与同事协作完成工作。与朋友一起聊天对抗孤独。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跟进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情况。
关于社交媒体,正反两面的观点都值得注意。斯坦福大学的传播学教授杰夫·汉考克(Jeff Hancock)认为,在疫情中,社交媒体帮助人们传递了卫生专家的建议和知识,在社区层面上的讨论,也有助于联合志愿者保护易受感染的群体。他还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适度紧张和焦虑,有利于我们重视疫情,采取更严格的自我防护。
反面的观点认为,算法成为隐忧,一些博眼球的信息可能受到最多的关注,导致了谣言的产生和流传。学者桑托什·维亚库马尔(Santosh Vijaykumar)还指出,社交媒体可能助长从众心理,如果人们反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在囤厕纸,自己也有可能去试试。

疫情期间,我们对科技的使用不限于社交媒体,还包括钉钉、腾讯会议、Zoom等视频工具,这改变了我们关心的现实。《卫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远程办公的场景,称有些人可能第一次进行视频会议,要努力熟悉各种设置。在视频会议的时候,穿着不当可能会有失身份。另外,我们还不得不注意保护隐私,比如别人可能会将你的视频截图,泄露信息。
对企业而言,远程办公或许减少了一定的运营成本,也为个人省去了通勤的繁琐。但布鲁斯·戴斯利(Bruce Daisley)说,远程工作其实让人们的压力更大了。“我们觉得老板不信任我们,同事也不喜欢我们。” 戴斯利著有《工作的乐趣》(The Joy of Work)一书。
远程视频可能阻碍了更细致的交流。“我们天生懂得如何基于微小的、几乎不可察觉的行为,对人做出反应。通常无法解释为什么如此。不考虑在做什么,只是知道该怎么办。”一家旅行包公司的员工帕特里克·希利(Patrick Healy)在Medium上讨论远程办公时写道。

警惕“社交萧条”,1995年芝加哥热浪为鉴
暂时关闭学校、取消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属于“社交疏离(social distancing)”的措施,疫情中,它被认为可以拉平病毒传播的增长曲线,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但是就像大流行可能带来经济萧条一样,社交疏离也可能进一步导致“社交萧条(social recession)”。
“社交萧条”是媒体Vox的创办人埃兹拉·克伦(Ezra Klein)在3月12日提出的一个预警。它指的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崩溃,在老年人、残疾人和患有疾病的人中尤其严重,因为他们最易感到孤单和孤独。“社交萧条”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患病或死亡风险,这与隔离措施带来的益处形成一个矛盾。

1995年,芝加哥热浪后,一名101岁的老人获得帮助
历史上的事件印证了这一点。
1995年7月中旬,芝加哥发生高温热浪,为期5天,气温一度达到41度。当时,黑人区内的工业早已衰落,经济和商业活动十分凋敝。由于社区内的犯罪率上升,一种社会恐惧的文化传播开来,大批居民离去。留下的老年人中有许多人疾病缠身,难以进行室外活动,有的一年只出家门6次。他们大门紧闭,热浪来袭时,没有离开自己的房间到更凉爽的空间去,或者向邻里寻求帮助。
不同的是,只有一街之隔的拉美裔社区,拥有鳞次栉比的商店,熙熙攘攘的行人,他们在灾难中受到了邻里和福利机构的广泛关注。热浪结束后,人们发现,黑人社区的死亡率高于芝加哥平均水平的5倍,而拉美裔社区的死亡率为芝加哥平均死亡率的一半左右。

《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写了《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Heat Wave: A Social Autopsy of Disaster in Chicago)这本书,专门记录这一事件。
最近,克里南伯格在接受Vox采访时说,“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痛苦时期。几乎没有人在讨论,与隔绝和社交疏离有关的社交痛苦将达到一定程度。”
芝加哥热浪或许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把目光多转向受到隔绝的弱势群体身上,尤其是那些独居的人。在美国,研究显示,社交孤独(social isolation)大约影响了24%的老年人。

1995年芝加哥热浪期间的避暑中心
孤独的伤害,就像一天抽了15根烟
美国卫生与服务部网站上一篇2019年的文章显示,根据研究,孤独给人带来的伤害就像一天抽了15根烟。
其他研究显示,隔绝和孤独的感觉可能在生理上增加抑郁、高血压,和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此外它可以激活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function),引起慢性炎症,而这恰恰会降低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
在疫情期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好像等待着什么将要发生,这增加了我们的焦虑感。
对于已经患有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的人而言,要求人们定时洗手、不碰脸等建议,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往往已经有和这些行为相关的强迫行为,会重复做某事。

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柳叶刀》3月18日发表的一篇中国医学专家撰写的论文显示,近六分之一的医务人员患有心理困扰,其中心理困扰、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5.9% 、16.0%、34.6%。
除了医护人员,美国疾控中心指出,容易受到疫情影响而压力过大的还有老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和青少年、原本有精神健康状况的人。
保持和亲人、朋友的联络,是一些社科学者提出的建议。“各种各样的联系都比没有的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乔纳森·坎特(Jonathan Kanter)说,他是该校社会联系科学中心的主任。

为应对疫情中的心理问题,半岛电视台网站刊载了医生阿米尔·汗(Amir Khan)的几条建议。
首先,限制新闻的摄取。必要的时候可以静音你的设备,我们需要给自己留点空间。
其次,适当做一下运动。偶尔到小区内的花园走走,打开音乐活动一下,对于活动不便的人来说,可以坐在椅子上做一些运动。
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在户外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情绪紊乱。
最后,分配你所担心的时间。一天中找一个固定时间想想新冠肺炎的事,其他时间可以不想。

3月16日,伦敦大英博物馆大中庭
这样的生活很完美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聚集在城市,是由于数千年以前的经济和工业原因,技术进步带来农产品剩余,以至不见得所有人都再需要耕地。
“城市已经成为新资本和创造力的中心,因为接近性孕育了意外的发现和力量,由此产生了新的思想和机会,”《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迈克尔·金梅尔曼(Michael Kimmelman)写道。
疫情结束后,我们熟悉的城市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会发生倒退?一些网友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如果病毒永远传播下去,城市肯定无法再存在下去了,但是病毒不会一直传播。” 一位署名戴夫(Dave)的网友在一则新闻的评论区写道。
他表示,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应该停止。“让人们待在家中,经济当然会恶化。没有人旅行了,航空公司势必会衰败下去。但是我们在同一时间做了这些所有事,所以病毒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少花力气绝望,多花时间谈论人们应对的方式吧,”他说。他的帖子收获了最多的“推荐”,共77个。

一位名叫Lost的网友在同样的评论区写道:“那些年轻成熟的自恋者可以几周不闲聊衣服、不聚会。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人们需要享受独处,这叫做长大。”
中国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估计,全球新冠疫情至少要持续到6月。
在中国,截至3月20日,以电影业为例,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电影业正在做着复业的积极准备。据中国日报报道,北京的商场和餐饮业也在逐步推进复工。乐观地讲,更大范围地恢复我们的城市生活似乎指日可待。
肯·格林伯格(Ken Greenberg)是一名城市设计师,他在推特上说,“我真心希望疫情过去以后,这种社交疏离不会成为我们的常态。”回复他的Diablo4x9却说,“不,我认为这应该是常态。路上行驶的汽车更少,在家工作更多,对环境更有利。电动汽车以后需要更受欢迎。”
来源:Time、Guardian、NYT、Vox、Al Jazeera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