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它(自行车),再也不用准备一箩筐燕麦、干草和秸秆了,连马厩都没必要了,更不再需要面对那些狡猾的饲马员和饲料商了
纽约州的疫情正如森林大火,地铁逐渐失宠,单车骑行风又卷土重来。
纽约市交通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近日报告说,骑自行车通过东河大桥的人数比去年同期激增了50%,花旗单车(Citi Bike,纽约共享单车系统)的使用量也增长了60%。天气转暖,再加上步入夏令时之后白天多了一小时,“纽约客”们自然多了几分骑车的好心情。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个特殊时期,骑自行车自然比乘地铁或公交安全得多。

这绝不是人们第一次在遇到“危机”时求助于自行车。2012年,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来袭,地铁瘫痪,汽油限量供应,导致许多人出行不得不靠自行车。再往前一些,2003年,纽约和美国东北部大片地区遭遇大面积停电,火车停运,大规模交通堵塞,通勤者们只能争相租用自行车。有人形容,在像纽约、费城、伦敦、巴黎等城市公交系统罢工期间,自行车是“沙漠里的骆驼”;在9.11的恐怖和混乱中,自行车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世界变或不变,它都在那里。
虽然交通工具箭步发展,但只有“两条腿”的自行车却从没有在历史舞台中“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在紧要关头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光在美国,国内也一样。疫情复工期间,全国骑行量较春节日均增长约 94%,北京的骑行量甚至平均增长了 187.7%。就像餐桌上一道亮眼的前菜,光吃它吃不饱,没有它又不完整。两个轮子自然没有四个轮子转得快,但两个轮子的价值,也绝不是速度能够定夺的。

从“香饽饽”到“被嫌弃”
和人一样,自行车从一出生就摆脱不了“被比较”的命运。在欧洲,从一开始,人就喜欢拿它跟马儿比。过去英国人管它叫“玩具木马”;德国人给它起外号叫“铁丝驴”;更有许多人字面意义地叫它“铁马”。而且,自行车在人们眼中始终是一种坐骑而非座椅,就连自行车学习班都直接被称作马术学校。发明人卡尔·德莱斯最初就宣称自己的杰作比马快得多,随后他的宣称被证实为真。1893年,欧洲中部组织了一次“维也纳——柏林”自行车赛,全程沿用两年前举办的一场盛大赛马活动的路线。比赛的结果令人惊喜:自行车平均速度是马匹的2.3倍。马匹用72小时跑过的582.5千米路程,自行车只需31小时就能顺利完成,平均速度为每小时19千米,而马匹则只有每小时8千米。
有人还说,有了它(自行车),再也不用准备一箩筐燕麦、干草和秸秆了,连马厩都没必要了,更不再需要面对那些狡猾的饲马员和饲料商了。
然而就像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一定有跌落。二战后,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迎来了交通机动化的腾飞,同时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一场实用自行车的大衰退,就连荷兰、丹麦这些鼎鼎大名的自行车之国也未能幸免。亨利·德·拉通贝尔(Henry de La Tombelle)曾将自行车拟人化,发表过这样一段“自述”:
我并不妄想能有专属的自行车道,事实上我什么都不敢奢求,因为我知道自己已被厌弃,很快会被嫌恶,我不过是长着轮子的蚂蚁,毫无效率地之字爬行,惹人烦厌的物种。我甚至不知再过几年,主路都不许我再涉足,就像孩子们的玩具车和残障人士的轮椅一样,或许还不如它们,毕竟它们还能在人行道上拥有一席之地……什么时候才轮到可怜的蹬车一族奋起反抗呢?
在电影《节日》(Jour de fête)中,雅克·塔蒂(Jacques Tati)饰演的邮差角色与世界格格不入,当他看到自己的工作在大洋彼岸是如何进行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茫然离去,仿佛一只坏了的罗盘。当城市不再那么需要自行车时,自行车被打上了“穷人座驾”的印记,它不仅配不上现代社会,甚至还被当作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就像在此之前马匹的地位一般。它沦落成了孩子的玩物,消遣的工具,唯有在晴朗的天气中,才有人想起骑它出去散散心。

《节日》
复兴运动
然而,虽然在汽车发展过程中险些被淘汰,但追究还是在悬崖边上立住脚跟,这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复兴运动”。本质上讲,真正推动这场复兴运动的,还是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和日益开阔的眼界。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在1973年出版的《能源与公平》中就提到,自行车既能快捷地把人们带到目的地,又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空间、时间与能源之类日渐稀有的事物,可以随心所欲地移动,同时又不会给他人的出行带来不便,自给自足,不像汽车那样,每一次提速都贪婪地吞噬着人们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以法国为例,1950年,全国各类汽车的总数为230万辆,到1960年变成620万辆,1970年则高达1370万辆。越来越多人担心城市交通系统会陷入“血栓”并瘫痪。上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都掀起了一阵反对消费社会的浪潮。1965年阿姆斯特丹的“白色自行车计划”提倡废除汽车交通,同时给公众免费提供漆成白色的自行车。1972年4月22日,巴黎市民举行游行,从星星广场一直游行到文森森林,高喊“小汽车,受够了!”一年后上映的电影《零一年》(L'An 01)还反映了一些当时的画面。这场游行的组织方是“地球之友”(les Amis dela Terre)在法国的分支,主要成员有后来的环境部长布里斯·拉隆德(Brice Lalonde),也许还受到了大受欢迎的演员阿吉吉·穆纳(Aguigui Mouna)的影响。同年12月,乔·达桑(JoeDassin)也唱起了“骑车在巴黎,超越小汽车”的歌曲。1973到1974年的能源危机使油价暴涨。忽然之间,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越来越多人又重新拾回被闲置或被抛弃的自行车。

意味深远的文化符号
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在虚拟世界,或者说影像和文字世界中,它被赋予了更多想象与可能。
徳·西卡那部经典的《偷自行车的人》将自行车作为了绝对主角。二战后的意大利到处跳动着失意的人,寒风凛凛,眉头紧锁。工作难找,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机会前提是需要一辆自行车,当一辆自行车的获取是如此来之不易,它抵押的不仅是那张仅有的床单,而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而当自行车又轻而易举被盗走之后,失去的也就不仅仅是自行车本身了。自始至终,里奇都没有找到那个偷走自行车的人,他在不断地寻找中也在不断将自己“削薄”,恨不得把自己削没了,遁入无所不至的风中,好探寻下落不明的珍物。这时候与其说是人,不如说自行车本身就成了“恶”的诱因,一个欲望本体,和黑白社会相勾连,起舞翩翩。仿佛正是因为它,越来越多人将正义扭曲,寄存于它的庇护之内,能过一天是一天。

《偷自行车的人》
少年与自行车,一直是对“完美搭档”,是城市永远的“探秘者”。在王小帅《17岁的单车》中,自行车可以说是揭开秘密的“钥匙”,对一个农村少年来说,自行车或许是最好的成年礼物。少年骑着自行车或乘风,或逆风,或破风向前,将独属于青春时代的所有慷慨,激昂,愤怒,希望,龙头一甩,全都扔到空气中。这是一种征服,一种对城市,自我,短暂的征服,也是一刻永恒的自由。

《十七岁的单车》
作家中,苏童是很爱“自行车”的。《刺青时代》、《另一种妇女生活》、《回力牌球鞋》、《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城北地带》等篇章中,自行车都有作为主角或道具出现。比如,在《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他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了李先生的死,“香椿树街的人们来到路口,看见水泥地上有一摊鲜红的血污,血污的旁边横陈着一辆熟悉的破旧的自行车,现在它已经完全散架了,而自行车龙头上悬挂的一块肥肉却完好无损。在早晨八九点钟的阳光下,那块肥肉闪烁着模糊的灰白色的光芒。”无论是用一把菜刀砍死妻子,然后把血淋淋的菜刀夹在自行车后架上的老宋,还是不管去哪里都要骑着那辆蓝漆斑驳破旧自行车的李先生,苏童“香椿树街”中“沉重的自行车”,是在吸足了大部分真实的黑暗、绝望、失意之后,对现实最醒目又最干脆彻底的回击。
“复古骑行”风靡,单车不再只是实用
2009年4月,下着小雨的伦敦市中心,500多名着古典英伦服饰,骑复古自行车的“骑士”现身街头——首届The Tweed Run(复古骑行)开幕。
“复古骑行”来自于英文“Tweed Run”,“Tweed”本义是粗花呢,即骑行者穿上英伦传统服饰(多以斜纹软呢西服为代表),骑车穿行于城市的街区。作为“复古风潮”里很重要的一环,复古骑行最初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在简单又纯粹的骑行中,释放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与倦怠。

2012年,在北京工作的骑行爱好者徐虎也亲自去伦敦体验了一次“复古骑行”,这种骑行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她一回来就决定要在国内开始一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骑行派对”。且不说自行车一直是中国街道的象征,也是最具特色的经典回忆之一。记忆里,成千上万穿着工作服的人们骑着“永久”、“凤凰”穿梭街头,笑声游荡,那是过去流动的鲜活生命力。
活动当天,单车爱好者们踩着复古单车,在工人体育馆西门集合,佩戴上统一的独立编号袖标,然后沿着三里屯—使馆区—农展馆—霄云路—芳园西路—将台路—798艺术区的路线出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山装、40年代美式军服、法式大裙摆风衣装、英伦邮差装……当“复古风”和单车文化碰撞,出来的效果时髦又惊艳,同时有种时空穿越感。夺得当时首届“复古造型冠军”的还是一位年近60的大爷,一身老北京装扮,将40年前的黑白蓝三色对襟褂子叠穿,头戴瓜皮帽,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手持烟袋锅子、推着胡同里的人力车,与众人“比耶”合影。

Festka 是 2010 年建立的捷克自行车品牌,擅长结合使用钛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配以年轻的涂装,让车子散发出新的光彩。
这个看似简单的交通工具早已被历史赋予了很多独立于实用功能之外的故事与文化意味。于是,褪去诸多沉重标签的自行车仿佛“重获新生”,越来越鲜活和立体化的形象也势必会让两个车轮立得越来越稳。
参考来源:
https://www.outsideonline.com/2410530/bikes-social-distance-transportation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825870984821.htm
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法)弗雷德里克·赫兰 著;乔溪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4
十九间房/苏童 著 林建法 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7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作者:汪民安/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12
趣生活/作者:陈全忠/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