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们买了门票,找准时机便起身站立,手里晃着摇铃,嘴里发出喊叫,朝舞台上扔面粉弹。
编者前言:本月,电影《品行不端》(Misbehaviour)在北美和欧洲发行。这部由凯拉·奈特利主演的喜剧在西方媒体引发了一些关注和讨论。它讲述了1970年“世界小姐”举行期间,女权主义者用面粉弹和集会等手段抗议选美比赛的故事。
这段历史是平权运动史上一页。今天,“世界小姐”这个比赛和从前已经大有不同,女性的地位也普遍提升。英国卫报请来了一个作者,一个演员,以及一个医生,分别回顾了她们作为选美比赛选手的经历。
关于这场女权运动,电影里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是错的呢?
本文原标题为《'You are a trophy': ex-beauty queens judge Misbehaviour》,由全历史编译,对原文略作删改。

《品行不端》海报
“那儿就像一个牲口市场”
Sally-Ann Fawcett
作者、前选美比赛选手和评委,著有《行为不端者:选美丑闻》一书

Sally-Ann Fawcett,前选美比赛选手和评委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品行不端》这部电影呈现的事件顺序相当准确:它讲了一个女性解放组织,其中包括Sally(凯拉·奈特利饰)和Jo(杰西·伯克利饰),跑到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世界小姐”选美比赛搞破坏的故事。她们买了门票,找准时机便起身站立,手里晃着摇铃,嘴里发出喊叫,朝舞台上扔面粉弹。这是关键一刻。那可是当着数百万直播观众的面,后来很多女性都从这一幕获得过启发。

但我觉得影片可以表现得更强烈些。我遇到过一名抗议者,她说当中其实有人把手摇铃都扔上去了——刚刚擦过评委Joan Collins的头。她们对此真的感到很抱歉。影片更多展现的是面粉弹、呼喊声。也许,我想,这是为了以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女人吧。
影片里有一两处小错误。比方说,片中的人把比赛称作“选美盛会”(pageant)。但是直到1990年代之前,都没有人用这个词称呼过“世界小姐”比赛。人们叫它“选美比赛”(beauty contest)。

这片子有一条故事主线,是讲那个种族隔离的时代,南非的第一场选美比赛。影片把这个点子说成是比赛老板Eric Morley的,但其实这是Morley夫人助理的想法。这场比赛被视作极其成功,但是它也没有(为平权)铺平道路:6年过去,南非被禁止参加比赛,不管是黑人选手还是白人选手都不行——我想那时候,也没人会意识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吧。

1970年,“世界小姐”由一名黑人女性夺得
我见过Morley本人,觉得影片把他描述得恰到好处。他个性浮夸。在一部1975年的纪录片里,他朝选手们大喊大叫,就和他在这部电影里做的一模一样。他夫人Julia试图把他往一个政治正确的方向上引,这点在片中也有准确呈现。
比赛主持人Bob Hope也在片子里有比较好的还原。他妻子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我们都心知肚明,上回主持完比赛你干了啥——你把冠军带回了家。”他和1961年的世界小姐发生过婚外情。

还有一个场景,大量男记者、男摄影师在围攻比赛选手。这类事确实发生过。
博彩人员会现场下赌注,你将在那儿看到博彩头目朝选手们走去,把她们从头到脚看个遍,还要记笔记。如同女权团体说的那样,那儿真就像个牲口市场。70、80年代的时候,“世界小姐”带来了大量商机。只是最近,这里头的利润才式微了。

后来Morley承认,尽管女权示威者们是冲着比赛去的,但她们也意识到,真正让“世界小姐”长盛不衰的,是一整套宣传和广告系统。这套系统还在持续运作,只是现在没了泳装秀,只是我们今天会觉得这是女性的个人成就,是慈善事业。
当下我们是否依旧有一个对“美”的狭隘定义?是的——但它更关乎内在美。如今的选美比赛不可同日而语,形式已经和60、70年代的那种不太一样;那时候,对于很多女人来说,选美比赛是他们上升的跳板。

1970年在选美比赛现场抗议的女权主义者
“幸好,今天的女性有更多选择”
Ann Sidney
演员,1964年“世界小姐”得主

Ann Sidney,1964年“世界小姐”
当年我赢得“世界小姐”的时候,电视屏幕还是黑白的。
那是1964年,我本来是个理发师,一周挣30先令。突然之间,我就站上了领奖台——这个台子很脆弱。我们去模特学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子。选美比赛成了工人阶级孩子们的一块跳板,或者说人们相信如此。

1964年“世界小姐”比赛
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神奇的经历。我五次环游世界,也不得不参加时装秀——但是我说:“我不想做模特,能不能至少让我当个主持人?”
这部影片极富娱乐性,同时也很公正。它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虽然我觉得它描述Eric Morley和Bob Hope的方式有点残酷。Eric确实严苛,这是他运营的比赛——战后,我们渴望庆祝美丽。他在影片中很强势,而我们知道那种强势在今天可能是不被接受的。今天人们对女性的期待不一样了,可那会儿我们还没有习惯为自己站台呢。

电影《品行不端》剧照
女性之间的友谊贯穿了整部影片。那段时间,许多比赛都在像黑潭这样的英国北方城市举行,这是挣大钱的一个途径。每天都有女孩赢得比赛;第二天,又是另一个。
女权团体很敏锐地察觉到比赛在物化女性。身为“世界小姐”,你就是一个奖品,你确实被物化了,同时你也有更多烂事要处理。我75岁了,而我赢得比赛那会儿,连20岁都不到,有种和今天不太一样的心态。当时我们幼稚得多,如果让我在今天,以20岁的年纪做决定,我可能不会参加比赛。幸好,今天的女性有更多选择了。捧一个女性、同时踩另一个女性是错的。这种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参赛期间,我都没意识到女权主义者对比赛发出的抗议声。如今,选美比赛被人看不起。但是和女性被物化的程度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

电影《品行不端》剧照
“今天,当有镜头围着你臀部转的时候,你不用退缩”
Carina Tyrrell
医生,2014年“英格兰小姐”得主,前“世界小姐”选手

Carina Tyrrell,一名医生,2014年“英格兰小姐”
显而易见,“世界小姐”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电影中呈现的一些事,依旧在发生——尤其是跨文化的现象,比如女孩们发展出自己的友谊。今天的比赛选手也会和其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张有力的网。
电影里活动家Sally在大学的经历,也令人感到熟悉无比。她身处男性的议论之中。我是剑桥大学的,庆幸自己进了女子学院,在那里你不用和男性对抗,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

选美比赛曾是非白人女性的上升通道之一
我之前没有想到,回到70年代,“世界小姐”其实给非白人女性提供了一个平台:1970年,“格林纳达小姐”Jennifer Hosten夺得桂冠。电影还触及了,没有丈夫同意,女人没法开自己的银行账户,也不能开避孕药,还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我们今天仍然在为这里面的某些现象抗争。
电影里有个场景是他们从头到脚打量穿泳装的女性。到我比赛的时候,已经没有类似的事情了。竞选“英格兰小姐”的时候,我也参加了一次泳装拍摄,没有发现物化女性的现象。但是假如,我一边走步一边还有人在旁边把我三围念出来,那就是妥妥的物化了。

凯拉·奈特利饰演的女权抗议者Sally
五十年过去后,“世界小姐”现在由Julia Morley掌管。片子里Eric在谈及女性形象的时候,Julia说:“她们也有人格。”见到联邦俱乐部的政要时,她向后者谈论风向的转变;你能见到,她承担了一种领导角色,她想要改变——今天,比赛主要聚焦在慈善项目“有意义之美”(Beauty With A Purpose)上,用以支持全世界范围内的妇女和儿童,已经筹集了超过10亿美元。
不同于70年代的是,如今的参赛者同时也是慈善项目的一份子,帮助各自国家的女性解决问题——比如,拉丁美洲的性骚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女性割礼。

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女性割礼
今天,当有镜头围着你臀部,或者你身体任何一个部分打转,你不用退缩。他们以前量三围的那种方式也不存在了。没有人可以触碰你的身体。当看到电影里检查胸罩海绵垫的片段,我震惊了。我们依旧被冠上自己国家的名字——英国小姐或者别的也好——但是这点倒不是很困扰我。
“世界小姐”为女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对此我很感激。我是个女权主义者,如今比赛已经完全地发生改变——它是一张网,集结了那些内心强大、期望为自己的群体带来改变的女性。我把此当作一种赋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