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英雄豪杰,都逃不了境遇和时代的支配。
文 /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1370年5月23日,元顺帝去世了。
他的名字叫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翻译成蒙语叫铁锅。“铁锅”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真正的庙号叫元惠宗,顺帝其实是朱元璋灭元之后给他的尊号。
元顺帝是元朝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1368年,朱元璋(想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事,请a到1368年1月23日的南京)的明军攻进了大都,元顺帝北逃,两年后,得痢疾去世。很明显,元顺帝搞丢了老祖宗忽必烈(想了解更多忽必烈的事,请a到1271年12月18日的北京)留下来的江山。于是,人们自然把他想象成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元顺帝,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位十足的昏君。他后来成为亡国之君,骄奢淫逸,其实与外在的刺激有关。那么,真实的元顺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他是酷爱做木匠活,喜欢发明的“鲁班皇帝”。
这方面,元顺帝有什么样的贡献呢?
首先,他改进了宫漏。
他让宫漏除了能准确记录时间之外,还赋予了它艺术观赏性。这种宫漏用水作动力,如同西方的钟表一样,一到子时(0点)和午时(12点)的时候,就会有两路仙女飞出来,合成一路纵队,过仙桥,到达三圣殿。时间一过,再退回原来的地方。这个宫漏报时分毫不差,简直太神奇了!
其次,他还建造了龙船。
造龙船时,他亲自操刀,绘制样本。造出来的龙船有瓦帘棚、穿廊和暖阁。龙船行进的时候,龙身的手、眼、口、爪、尾会一起动起来。这样的发明说明什么呢?说明元顺帝不仅仅是做简单木匠活的“鲁班”,而是掌握了机械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等相关知识,是14世纪的高端科技人才!
明朝军队打进元大都(今北京)后,元顺帝发明制作的宫漏,被当作战利品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看了看宫漏,竟把它毁成稀巴烂,说:“把心思用在这些地方,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
朱元璋的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我们并不能说一个人有爱好,他就是昏君。
毕竟,历史上的圣明君主同样有个人爱好,比如康熙(想了解更多康熙的事,请a到1719年4月1日的北京)就喜欢天文、代数、医学甚至人体绘画,现在故宫里还藏有他当年学代数的草稿纸。
第二,元顺帝早年也是一位勤勉的好皇帝。
他在位前期,多有作为:
首先,他任用脱脱为丞相进行改革。
元顺帝和伯颜的侄子脱脱暗中合谋,一天,他趁着伯颜出去打猎的机会,发动了政变,把伯颜罢黜、流放,把大权收回自己的手里。
次年,元顺帝改元“至正”,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开始改革,力求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改革过程中,元顺帝亲自考核地方官,整顿吏治、治理腐败。
其次,他选拔人才,恢复科举制。
伯颜掌权时,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仇视汉人,甚至想出了把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全部杀光的荒唐建议。他还废除了科举制,堵死了汉族读书人的上升通道,加剧了民族矛盾。
元顺帝则认为要改革政治,首先就得选拔人才。他掌权后立即恢复了科举制,还提倡文化教育,带头学习儒学。
有元一代始终没有完备的法典,元顺帝在脱脱的建议下,组织人力编写了《至正条格》,想要改变元朝法纪混乱的状况,整顿社会秩序。
最后,他关心民众生活。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他们以游牧为生,很多君主都不怎么重视农耕。元顺帝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甚至自己还走出宫门,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同时,他还兴修水利,积极地治理水患。
1194年,黄河改道侵入淮河,沿岸的百姓遭了难。元顺帝特命贾鲁治理黄河,最后成功解决了水患。这次治河,疏浚河道280公里,修筑堤防770里,在我国的治河史上都是罕见的。

元顺帝时,天灾频发。
第三,元顺帝后期成为荒淫无道的昏君。
元顺帝早年的救国药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开始让他感觉到心灰意冷。他认为,元朝的毒瘤已经到了晚期,根本没治了。面对危机四伏的时局,元顺帝绝望了。
他罢免脱脱,任用奸臣。
元顺帝宠爱来自高丽的奇皇后,与她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异国恋情。她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因此受到顺帝的喜爱,要被立为太子。脱脱反对此事,奸臣哈麻则借机挑拨离间,说了不少脱脱的坏话。

韩剧中的奇皇后形象
贤臣脱脱死后,哈麻蛊惑元顺帝,引着他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朝廷上,秃鲁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奸臣窝里斗,不停地兴风作浪。
他把朝政都推给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彻底的放飞自我。在宫里,他建了清宁殿,围着殿一圈建有百花宫。每五天一移宫,变着花样地享受。
同时,顺帝还沉溺于密宗不能自拔。他通过奸臣哈麻接触到了藏传佛教,还认识了印度和尚和吐蕃喇嘛。元顺帝和这些人以修行为名,做着荒淫无道的事,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别看他表面昏聩,内心却非常清醒,知道元朝的统治早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只是他已不可能力挽狂澜了。
一个国君如何施政,是他自己能左右的;一个国君处于哪个时代,是他自己选择不了的,一定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有效性。生逢乱世,加上足够的才干与企图心,会成就开创之君,像秦始皇和隋文帝(想了解更多隋文帝的事,请a到589年1月22日的建康);好的时势,结合不错的才能,会成就守成之君,像宋仁宗(想了解更多宋仁宗的事,请a到1063年4月30日的开封)和明孝宗;稍差点的时局,加上才能和勤勉,会成就中兴之主,像汉宣帝和唐宣宗;身处亡国的末世,即使多有作为,却只能是亡国之君,就像元顺帝。
历代评价:
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且被《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的元顺帝,对于亡国的确难辞其咎。但他在元朝发展中就教育、文化和科技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容抹煞的。
——历史学家张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