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再起风云!
窃听风云的时代,一封电报有可能抵过千军万马。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1844年5月24日,美国发明家萨缪尔·摩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向65公里之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

这份电报,极大的缩短了当时人们联络的时间。而摩尔斯电报也因为它的方便和实用,很快就完成了商业化,欧美各国的电报系统迅速发展起来。

到1858年,距离发明时间仅过了21年,人们就改进并铺设了跨越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电缆

随着电报网络的形成,电报开始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方式、战争进程,甚至海事救援的效率。

第一,它第一次将全球连成整体。

从时效性上看,它缩短了通讯的时间差。

麦哲伦全球航行时代,一份越洋通讯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而在电报时代,从印度发布消息到伦敦,仅用半天时间。(想了解麦哲伦全球航行的故事,a1520年11月28日的麦哲伦海峡

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期间,他前一天的行程安排和逸闻趣事,会立即出现在各国隔天的报纸上,还曾闹出过一起乌龙事件。(想了解李鸿章出使欧美的故事,a1896年3月28日的上海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美国《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李鸿章结婚了吗?》的新闻。内容是李鸿章慈禧太后已经秘密结婚了。

一向以严谨事实报道著称的美国大报怎么会刊登这样不靠谱的八卦呢?原来这是来自香港的一则电报信息。由于字数限制,并没有太多细节,这才闹出了乌龙事件。甚至几天后,也出现在了各国的报纸上。

从影响力来看,它将全球经济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911年,上海租界的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因为存货问题,发往欧洲的订单出现积压,损失惨重,也影响了欧洲的股市。

之后,有人创新了一种新的贸易形式,那就是通过电报,采取预先订货的方式,从而解决了货物积压的问题。于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国际金融市场随着电报网络正在形成。

第二,电报成为诱发战争的导火线,甚至影响整个战局。

先来看电报如何成为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英国对德国由妥协转向全面对抗,正是从一次关键性的海底电缆窃听开始的。

1896年,英国想控制南非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可一出手,堂堂的日不落帝国45万大军却被8万民兵绊住了脚。听到这个消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乐了,立马发电报给共和国总统保罗.克鲁格,祝贺他的胜利,还要跟人家“合作”。

谁知道,垄断海底电缆业务的英国人先截获了这封密电。它让英国切实感受到了德国的威胁。

海底电缆分布图

于是,英国议会通过了增加海军拨款的法令。英德开始了一场“军舰比拼赛”和全球各地的对抗措施,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窃听会坏事,而故意泄露的电报也能够激起法国对普鲁士战争,促进俾斯麦德意志统一大业。(想了解俾斯麦如何实现统一,a1871年1月18日的巴黎

再来看电报如何影响了一战的胜负。

一战期间,英国专门成立了一个密码破译机构,就是著名的“40号房间”(Room 40),负责破译通过海底电缆传输的德国密电码。

它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就是破译了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直接导致美国放弃中立参战,加速了德国走向失败的步伐。(想了解齐默尔曼电报的作用,a1917年1月16日的华盛顿

第三,电报的铺设成为殖民扩张的工具。

19世纪中期开始,为了巩固各殖民国在中国的利益,将电线引入这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国家,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注和争夺的焦点。

比如,1871年,在英俄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还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西方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也是上海租界设立的第一家电报局

第四,早期有线电报使用的摩斯电码,还形成了海上通讯与救援的国际标识。

摩尔斯发明了一种点信号“·”和长信号“-”,以及中间不同频率的停顿符,来表示不同的字母和句子。 这套编码系统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斯密码。 而如今国际通用的海难呼救信号“SOS”,就是一串摩斯电报编码。

摩斯密码

它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的救援信号,与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紧密相关。

当船即将沉没的最后关头,船上的报务员第一次发出“SOS”的求救信号,这才拯救了幸存的710人。

“泰坦尼克号”海难之后,“SOS”成为国际通用救援信号。

直到1999年随着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摩斯电码才正式被停用。

到了今天,电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正是电报的出现,让人们可以调转思维,开始研究电和信号如何传递信息。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手机、互联网等产品。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电报,人类是否还能够发明互联网、手机么?

历代评价

上帝缔造奇迹!

——世界上第一条电报内容

阅读数 5.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