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只有《三体》,突破科幻迷的“小众”圈层,引发了大量的同人创作,同时进入大众视野,这跟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三体:死神永生》发行之后,正好也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分不开关系。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1月21日首播,如今已完结。
这部9集的动画是《我的三体》系列第三季,目前是B站国创区评分和评分人数第一的动画作品,并于达成了“追番人数超百万”的成绩,甚至被粉丝称为“B站国创第一番”。
《我的三体》最初是一部由导演神游八方创作的同人作品。中国的科幻小说中,为什么只有《三体》火遍全网?又为什么只有《三体》,而不是别的科幻同人作品,做到了现象级?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截图
《章北海传》并非第一部引起关注的三体同人动画。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在读研究生王壬,将《三体:黑暗森林》片段制作成短片《水滴》并上传网络,当年获第2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短片,次年又获第6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最佳短片。直到今天,这部作品在豆瓣依旧保持8.8的高分。

《水滴》截图
原著小说中,“水滴”是一种由强互作用力的材料制成宇宙探测器。《水滴》中没有一个人物出场,就靠一镜到底说清楚一件事:由于三体文明掌握了强相互作用力,水滴的表面由紧密锁死的质子与中子构成,所以也绝对光滑平整,绝对无坚不摧。宏大深邃的基调也让这部短片传达出一种幽深和令人恐惧的感觉,所以被很多粉丝认为精确地还原了“黑暗森林”设定的精神内核。
那时,恰逢电影版《三体》宣布杀青、进入后期制作,过程中引来粉丝强烈的争议和不看好。而相比之下,《水滴》这部粉丝同人作品的出现反而迎来一片好评。刘慈欣本人也对它毫不吝惜地夸赞:“如果(电影)能拍出这种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而《三体》系列的同人小说创作,也在各平台屡见不鲜,其中以宝树创作的长篇《三体X:观想之宙》为代表。这本小说最初在水木社区和百度贴吧连载,但是由出版社集结成书发行后,却引来两极分化评论。除了被吐槽文笔、情节之外,有很多粉丝甚至埋怨是《三体X》的出版令刘慈欣本人无法续写《三体》系列的续集或外传。

《三体X》封面
而刘慈欣本人对《三体X》的态度似乎亦称不上积极。在一次采访中,他说:“老实或我不希望别人来写我的小说续集。他们有些把我的想法提前写出来了,这样不就把我的路堵死了嘛?”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其读者往往都为相对固定的一群科幻迷。在中国,只有《三体》,突破科幻迷的“小众”圈层,引发了大量的同人创作,同时进入大众视野,这跟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三体:死神永生》发行之后,正好也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分不开关系。
微博可能是个关键点。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0年,《三体:死神永生》发行,微博上开始出现关于这部小说的讨论。和论坛、豆瓣等平台多少基于话题、兴趣等进行分类的社交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微博是一个向拥有所有兴趣爱好的人都开放的新鲜事物,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三体》不仅被科幻迷所看到,也开始被更多以前不读科幻的人所慢慢熟知。
而和众多互联网大佬的推崇,则进一步将《三体》推向大众。
2014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发布了一条微博:“《三体》这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

雷军曾大力推荐《三体》
绝不是个案。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游族林奇、360周鸿祎等都在公开场合推荐过《三体》。
刘慈欣本人也曾表示,《三体》最初的预期读者不过数万,其意料之外的一夜爆红,固然与作品本身好看有关,但亦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批以互联网和媒体从业者为主的微博红人们的大力传播。
互联网商战曾被比作“黑暗森林”——它在好几年内,都被当作一种流行的解释体系,用以解释互联网经济的规律和现象。比如2013年,360与搜狗之争,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绑架浏览器时,一名专栏作者在分析文章中,就提到了三体中的段落:
“罗辑向高等文明暴露了一个星球位置,51年后,高等文明用一颗接近光速的粒子击穿了这颗星球,一瞬间整个星球全部汽化……互联网同样是这样……在关键时刻,你死我亡只是在瞬息之间。”
也许站在更加理智的角度看,“黑暗森林”法则(它的满足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足以解释一切,但是无疑在当时,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话语,迎合了人们对互联网行业竞争态势残酷无情的印象。
后来,虽然互联网公司策略和《三体》经典概念之间的“生拉硬拽”逐渐减少,但到2019年,你依旧能在微信公众大号上看到《互联网正在变成中的黑暗森林吗?》这样的标题。

Spockanalia,星际迷航第一本同人杂志
《三体》的火和互联网社交形态的变化、传播路径的改变、以及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兴起等等有关。而同人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则比这还要早得多——但也是得益于互联网。
有学者认为,中国同人文化的出现,是一种伴随互联网出现逐渐繁荣的现象。中国大陆地区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同人作品,一般被认为是以日本动画 EVA 为背景进行二次创作的同人小说 《幕后》, 由作者 Naya 于 1998 年发表于水木清华 BBS 动漫版。
而在此之前,同人文化在欧美、日本早已有根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纸质印刷品是欧美和日本同人文化的主要载体。早期的参与者们,交流主要通过面对面聚会与同人志交换。
在美国,1967 年《星际迷航》的粉丝们推出了第一本同人作品集 Spockanalia,之后又相继创办了 Menagerie 、Grup 等同人杂志,收录该剧爱好者们所创作的同人作品,它们制作相对简陋,通过邮寄、聚会传播,价格相当低廉,出售或出租收回的金额通常只能收回印刷成本,不以营利为目的。
日本同人志的发展大体类似,它们甚至遭受过网络的强烈冲击,2000年之后,有一大批同人相关杂志停刊倒闭。
日本的同人文化出现较早,发展时间较长,受众和创作者的构成和中国有略有不同,有相当一部分是30—40 岁的已婚妇女。
而在中国,当代同人文化起源于网络,同人创作、阅读、交流、讨论等行为均通过互联网进行;青少年是对新生网络技术接受度和使用度最高的人群,从而奠定了青少年成为中国同人文化受众的基础。它在中国更明显地表现为一种青少年文化。
总之,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地兴起成就了《三体》,也成就了《三体》同人,为其进入ACG领域拓展提供了环境。
在音乐、设计等领域,三体也涌现大量的同人作品。比如COLTZ、ASK等人根据小说情结和人物创作的一系列插画,还有各类长短漫画、音乐作品等。

ASK创作的智子形象,一度成为粉丝心目中的经典
由于神游八方本人动画技巧方面的缺乏,以及资金的限制,《我的三体》系列第一季的前八集,其创作都是在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中完成的。这款沙盒类游戏,让玩家能够用方块自由建造人物、建筑和场景,所以神游八方也选择了在游戏中录制,并且在B站上传时也选择了游戏区。

第一季后期,《我的世界MineCraft》越来越难满足剧情需要,所以从第9集开始,使用三维建模C4D技术进行制作,不过这也是因为神游八方通过自学学会了这项技术。
《我的三体》系列,直到第二季才加入游族影业专门为开发《三体》成立的三体宇宙公司,并获得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后续剧集的制作。

作为一种二次元衍生的文化,同人创作,不管是小说、游戏还是影视在B站被,高度包容。第一季虽然被神游八方自己调侃为“黑历史”,但粉丝却给他打出了9.7的B站评分。
“弹幕”甚至可以被视作《我的三体》作品的一部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B站,《我的三体》,也许也会走红,但可能会是另一种“红”的形态了。
参考资料:
为什么互联网大佬们都推崇《三体》 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6354
《三体》的言说史 https://www.guancha.cn/LiGuangYi/2017_07_31_420674_4.shtml
9.9分《我的三体》是如何诞生的? https://36kr.com/p/5302842
解构中国当代同人文化.传媒观察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