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36页诗集就是一部诗歌制造机,1.9亿年才能读完
《一百万亿首诗》就像是个需要手动、产量有限的诗歌制造机器,是AI写诗程序的最原始测试版。

一本36页的书,读完需要多长时间?最近引进出版的《一百万亿首诗》,读者不眠不休读完,也要花上1.9亿年。

因为“数学+文学实验”的独特设定,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这部作品成为一部诗歌制造机器。

这部作品原本只有十首十四行诗,但图书特殊装订却提供了无限组合:十首诗单面排印,每首诗各行之间被镂空切开。翻开书页,每首诗的任意一行,可以与其他九首诗中除本行外的各行组合起来,构成一首新诗。

《一百万亿首诗》内页展开

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十首十四行诗最终可组成一百万亿首诗。如果一个人读完一首诗、翻页,需要一分钟,那么读完这本书需要大约一亿九千万年。

“如何标记读过这样一本书呢?”青年作家班宇(短篇小说集《冬泳》)在《一百万亿首诗》豆瓣页面打了五星。和他一样点击“读过”的人,只有30个。

更多的国内读者,正像讨论游戏玩法一样,分享这本书的阅读心得。面对这种“无限阅读”的文本,有人质疑它的出版价值,也有人相信诗歌随性组合的意义。

随机组合阅读

拿到《一百万亿首诗》实体书,拆封前并看不出它有何特别。红色底色与白色线条封面组合,显得大气而敦厚,配上长宽相差不多的开本,让它看上去像是一本艺术画册。

打开之后,内有乾坤。诗作正文每行被切割开来,像是碎纸机的效果演示,而翻阅时晃动的诗句,又让人想到散开的挂面。

《一百万亿首诗》某些角度像是装置艺术。

眼前装置艺术一般的视觉效果,要追溯到60年前的一个念头。作家雷蒙·格诺受到童书《疯狂的脑袋》启发,产生了创作本书的想法。

《疯狂的脑袋》一书中,所有人物的头像都被截成三段,头、身体和腿各为一段。读者翻页时,可以把每个人的三截,随意组合成奇怪滑稽的人物。

这样理念优先的作品,在最初写作时,必然也就限制了雷蒙·格诺的创作自由。他首先要做到韵脚不能过于平庸,同时也不能过于罕见、独特。此外,还要在法语书写中,保持语法结构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十四行诗的诗句组合中,避免阴阳性、单复数的不协调。

即便有如此多的创作限制,雷蒙·格诺最初的十首诗,依然各有基本主题:南美洲、古希腊、海洋、印度、意大利、都市、孪生、诗歌、饮食、死亡。

有趣的是,雷蒙·格诺本就是个不按传统叙事出牌的作家。有时候,混合排列出的作品,与他的原作对比,往往会雌雄难辨。

诗作一

布列塔尼水手抓起烟草一丝

深吸一口烟雾鼻腔红到发炎

老橱柜里摸索选出樱桃一粒

那是大斋节时他才有的特权

弗里西亚群岛你们还记得起?

那里鲱鱼成群曾经搁在浅滩

远方缭绕烟火林中冉冉升起

堆成山的货品让人心生遗憾

人们晾干鲷鱼或把鳕鱼晒焦

鲨鱼加盐腌制或加分葱熏烤

人们回到港口已是大雨倾盆

龙虾和长臂虾全为他们所要

还得说声抱歉没有鲸或海豹

哺乳动物为王我们与其同根

诗作二

一切走向终点生灵奄奄一息

工匠精心打造我们的棺材板

她的土著司机静候在清风里

和风拂过山丘瞬间天色大变

这座灰色平原此刻让人惊异

思绪渐渐暗淡走向阴森寂然

我们寒冷彻骨如浮冰上裸体

三月底的冰雹扫射对准游船

诗人受到启迪并非多语通晓

旅途越是坎坷就越不屈不挠

人们回到港口已是大雨倾盆

吟游诗人独白让我击节叫好

你比腹语大师更使我惊叫

万物总会归根不必如此愤懑

两首诗作相较,哪首是原作,哪首又是重组诗作呢?

法国作家的风格练习

在写完五到六首诗作时,《一百万亿首诗》的创作曾陷入瓶颈,雷蒙·格诺有些犹豫要不要继续写下去。这时,他和数学家朋友弗朗索瓦·勒利奥奈见面,朋友提议做一个研究实验文学的团体。

雷蒙·格诺的文学实验,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志趣,与背后的文学团体密切相关。1960年,雷蒙·格诺与弗朗索瓦·勒利奥奈共同创办“潜在文学工场”(也称“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倡导自觉发现文学创作中的“潜在”规则,并严格按照有意识设定的规则,从事新的文学创作。

1903年出生的雷蒙·格诺,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做着“文字游戏”。在30岁左右创作小说初期,他就大张旗鼓地把法语口语引进文学创作,淡化高雅语言与通俗语言之间的界限。

1947年,他从巴赫《赋格曲的艺术》获得灵感,创作出文体实验的代表作《风格练习》。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这一难以归类的作品,奠定了雷蒙·格诺“实验小说家”的地位。

此后,雷蒙·格诺在创作小说时,保留黑色幽默,大量运用俚语黑话、文字游戏以及异想天开的拼写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充满了诙谐情调,又晦涩难懂。

“潜在文学工场”1960年创立后,希望通过对现有文学作品的剖析,挖掘出存在于作品中的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并通过制定规则和发掘窍门,使文字获得一种视觉上的魅力,从而为文学寻找新出路。

雷蒙·格诺精通数学,便把数学各种组合形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一百万亿首诗》1961年出版,成为数学与文学实验结合的代表作。

“潜在文学工场”每月聚会。

从1960年11月开始,“潜在文学工场”中的作家和数学家便每月聚会,共同商讨文学实验的问题,有时他们还会进行当场命题的文学创作,启动文字游戏竞赛。他们在团体中,尝试S-7写作法、漏字文、离合诗、置换、异位构词法及其他大量“限制性写作”。

其他作家对于文字游戏的琢磨也很有趣。

有人把写成的文字排列成种种奇妙的图案,这方面国内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曾创作《设计诗》,在社交平台风行一时。

有的人把按正常字母顺序写的和倒着写的诗歌混在一起,作出了像是中国的回文诗。

还有作家乔治·佩雷克,将小说《人生拼图版》中的场景——一幢公寓楼纵向剖开,将房间、楼道等划分为横竖各十格的国际象棋棋盘,描绘了1468个人物生活。

探讨诗歌的意义

雷蒙·格诺曾说,某种程度上,《一百万亿首诗》是潜在文学工场第一部具体的宣言。

面对时隔近60年后出版的文学实验宣言,国内读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

“与其说雷蒙·格诺创作了一百万亿首十四行诗,不如说他向读者发起了邀请,让他们从一百万亿种可能中去拼装出有限的几首好诗来”“随意选择是最棒的魔法”“不仅可以体会到随便的乐趣,作为创意思维发散也是极好的”……

欣赏这部作品的读者,看重这本诗集永远“在读”的趣味性。有读者甚至建议,出版方专门做个手机应用程序,及时保存满意的随机诗作排列组合。

对于作品提出质疑的读者,往往认为诗歌是无法随意组合的,因为这难以保证诗的意境和美,质疑图书的出版价值。

这样的质疑,就像是近年来人们对人工智能(AI)写诗的评价。有人发言称赞,认为AI已经具备文字创作者的平均水平;有人反对,认为许多作品依然没有灵魂。

《一百万亿首诗》就像是个需要手动、产量有限的诗歌制造机器,是AI写诗程序的最原始测试版。

从读者与书籍的互动维度看,《一百万亿首诗》又是打破传统阅读方式的那一类图书。在这本书引进之前,读者已经接触到许多打开方式独特的书籍。

扑克牌式小说《作品第一号》,没有页码、背面空白,书页无须装订,装在一个封套里,每页故事可独立成篇,全书合起来又成为一部书;有占卜性质的《解答之书》,心里想着一个问题,闭眼翻开一页,看书中如何给出答案;加入冒险游戏的《S.》,读者可以利用精装古书《忒修斯之船》和23个材质各异的附件,开启穿越时空的冒险……

面对这些新鲜尝试,读者从自身角度出发,会有不同收获,给出褒贬不一的评价。

与把阅读与游戏结合起来的书籍相比,诞生于文学实验的《一百万亿首诗》显然不想止步于趣味性。它的引进出版,如果能够引起读者更多探讨诗歌的意义、参与诗歌创作,也就没有背离作者的初衷。

雷蒙·格诺在为这本书写下的《使用说明》中,引用了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名言:“诗歌应由所有人来创作,而不是单单一人。”这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P.s.揭晓文中的竞猜题答案。诗作一为原作,诗作二为拼接作品。

参考资料:

1、尚杰:《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

2、乌力波中国:《乌力波2》,新世界出版社。

3、郑克鲁:《现代法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