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害动物的经历使人对死亡的敏感性降低了,他们已经习惯了鲜血。”
虐待动物的人也会虐待人吗?虐待动物距离暴力犯罪有多远?
可能有些人对动物莫不关心,但动物虐待和大多数形式的暴力犯罪紧密相联。
关注动物权利、制止动物虐待不仅是一种动物保护主义,更是警惕可能的人类犯罪——动物虐待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人(特别是儿童)对生命的漠视和同理心的丧失。
1、从虐待动物到杀人碎尸,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虽然有虐待小动物行为的人不一定都会变成杀人狂,但研究表明,很多变态杀人狂早期都有虐待小动物的倾向。
在电影《去他妈的世界》里,男主角由于童年时期目睹母亲自杀,而产生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在虐杀了无数小动物之后,终于有一天,他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找个“大点的生物”来杀。

男主一开始数次密谋杀掉女主
影片中的这种情况,在现实的犯罪案例中比比皆是。
2012年5月,色情电影演员卢卡•马尼奥塔(Luka Rocco Magnotta)在自己的公寓杀害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并在肢解后将尸块邮寄到加拿大各政党的总部,同时还在网络上公开了残忍的分尸视频。在视频里,马尼奥塔用一把冰锥疯狂刺向受害者,随后将其肢解、奸尸后吃掉部分身体。

而就在他杀人的两年前,马尼奥塔发布了一系列的虐猫影片到YouTube上,其中包括用吸尘器致小猫窒息死亡,以及把小猫喂给非洲蟒吃。
2011年12月,英国《太阳报》就虐猫事件采访马尼奥塔,马尼奥塔用邮件回复该报记者说:“一个人一旦品尝到血的滋味,便不可能停止杀戮。”他还扬言说:“如果再杀戮,要杀的就不再是小动物了。”当时《太阳报》记者立即报了警,但英国警方却并没有理会。
臭名昭著的儿童连环杀手:例如吃人狂魔汉尼拔的真人版本——杰夫瑞·达莫(Jeffrey Dahmer)就曾在童年时期虐杀过不少动物。

达莫从小就喜欢收集动物尸体,最初,他收集大型昆虫,比如蜻蜓和蝴蝶,然后将它们肢解,并放在罐子里。后来,他开始把狗、猫的脑袋砍下来,将他们的身体钉在树上。
1978年至1991年,杰夫瑞·达莫杀害了17名男性,并在受害者死后强奸他们的尸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男孩。
英国现代史上年龄最小的杀人犯——两名年仅10岁的男孩: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乔恩·维纳布尔斯(Jon Venables)虐杀2岁男童詹姆斯的案件曾轰动一时。

10岁的男孩如何虐待这个2岁婴儿?他们对他拳打脚踢,搬起铁轨砸他的头,在他脸上涂颜料,脱光他的衣服,玩弄生殖器,并将电池塞入肛门。就这样,詹姆斯被虐待致死。两人还把詹姆斯的尸体放上铁轨,将詹姆斯的头部埋入碎石中,企图利用火车制造事故假象。
在这之前,他们也曾用气枪射击鸽子,将兔子绑在铁路上,看着它们被碾死。
变态女杀手凯瑟琳·奈特Katherine Knight曾经把男友两个月大的小狗割喉,后来她用了37刀杀死了丈夫,还将其肢解剥皮,身体的部分肉被煮熟放在孩子们的餐桌上。

右凯瑟琳
“波士顿扼杀者”阿尔伯特•徳萨尔沃Albert DeSalvo青少年时期便用弓箭射击他被困在盒子里的猫和狗。
被伤害的不只小猫小狗小鸟们。在德国,还曾有很多针对马的虐待。“horse ripping”,自1992年到1998年,在德国有300余起马遭到虐待,89匹马无辜死亡。这些马不仅被刺伤和砍伤,其生殖器还遭到切割。
犯罪学研究表明,在性杀人犯中,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在儿童期和/或青春期虐待过动物。这些凶手多数患有精神障碍。犯罪学教授戴维·威尔森表示,要尤其警惕那些虐待动物的孩子们。
“伤害动物的经历使人对死亡的敏感性降低了,他们已经习惯了鲜血。仅凭动物虐待的确不能确定一个人就是连环杀手。但是,如果有人来找我,说一个孩子在折磨动物,我会非常关注他。”
2、被虐待的孩子更有可能虐待动物
看过《唐人街探案2》的人可能会对一个词有印象:“麦当劳三要素”。

麦当劳三要素也称"杀人三要素",是精神学医生约翰·马歇尔·麦当劳在1963年提出的犯罪心理学理论:
虐待动物、纵火癖、尿床(超过一定年龄后)这三个因子,若两个及以上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孩子身上,那么这个人在未来有可能有暴力倾向(尤其是杀人跟性侵),而且非常有可能重复犯罪。
乍一听是不是有点偏激?麦当劳理论受到了后续研究者的很多质疑,因为该理论忽略了个人,家庭和系统性因素,例如虐待,贫穷,生活压力、儿童发展问题等。
但还是有足够的研究表明,其中两种行为——放火和虐待动物是造成更严重问题的风险因素。
纵火是一个人出现挑衅行为的第一步。很多连环杀手的童年时期都有长期被羞辱、霸凌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积累起挫败、愤怒的情绪。他们需要找机会发泄情绪,以调整回正常状态。
而杀害动物更是为杀人做了预演。在2003年一篇文献中,研究者指出五名连环杀手在童年时期反复出现的三个心路历程:
首先,导致他们愤怒、蒙羞的那些人无法击倒,孩子需要发泄情绪;
其次,他们在虐杀动物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一定程度上夺回了对人生的控制权;
最后,他们获得了足以让弱小的动物感到痛苦的力量、控制能力,并在长大之后将这种能力迁移到人类身上。
比起普通的家庭,被家长虐待的孩子更有可能虐待动物。1983年一项调查表明,在有虐待儿童的家庭中,88%的家庭同样存在虐待动物的情况。
2015年一份受虐与虐待报告指出,家庭暴力往往与虐待动物紧密相关,犯罪者会通过虐待宠物来控制女性或儿童,制造家庭恐怖气氛,受虐女性往往会因为担心宠物而忍受暴力。
而童年受虐、被持续漠视、目睹母亲被虐的人,则会将暴力视为日常,并有极大可能会在长大成人后向家人施虐,重覆虐待的怪圈。
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和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达成了一致,对待此类现象会相互通报,并着重强调在存在动物虐待的家庭里可能也有儿童虐待。
对此,亚洲动物基金曾建议:执法部门应与学校、儿童保护组织和动物保护组织紧密合作,以便在虐待动物事件(包括那些较小事件)发生的早期就能够予以妥善处理。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仍然没有针对动物虐待专门立法。
儿童时期虐待动物的人,很容易长大后成为淫乐杀人者。淫乐杀人通过折磨受害人来满足自己的性幻想,淫乐杀人具有隐蔽性,假如被害人是无家可归的妓女、离家出走的少女,被杀时既无人目击又找不到尸体,就极易变成完美犯罪。

章莹颖案的凶手就是一个淫乐杀人犯
他们更有可能牵扯进殴打、强奸、谋杀、连环谋杀、纵火、家庭暴力、恋童癖这些行为中。幼年时有过虐待其他生命的少年,未来犯罪的几率更高。
3、互联网助长的虐杀与猎奇
一群暴徒以拷打宠物和野生动物为乐,并录下视频在网络上悄悄传播,在国外被叫做“心理偷猎”。
2015年,英国每星期有五只猫死于中毒。2016年,毒死的猫是2015年的三倍。专家将原因归结为堕落的地下文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更是助长了这些罪行。
在我国,虐猫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花20元可以买上百部视频,看一次直播花费69元。无论是QQ、微信、微博还是闲鱼上,都有大量人在倒卖这类视频。

有买卖就有伤害,贩卖视频带来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给了虐杀行为正向激励,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更后怕的是,这些虐猫者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并将其对动物的残酷行为当成一种炫耀。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动物法》,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自2016年起将虐待动物列为A级重罪。几天前,深圳成为中国首个明确禁止食用猫狗的城市,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reddit上有11万人评论了这个帖子,还有人指出“现在是禁止食用此类动物的最佳时机。”
我们会在期待中迎来反虐待动物法吗?要知道,动物受到虐待,并不会帮助释放一部分人的邪恶,只会激发更大的恶。
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而没有人能够保证,人类自己会不会是这种扭曲行为的下一个目标。
严正对待虐待动物行为(调查和起诉),人类将会从中广泛受益。很多人的生命将得以拯救,很多人的苦难也会得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