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过于文质彬彬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1135年6月4日,宋徽宗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去世,身边的人给他做了道教法事。

后代人往往会给宋徽宗贴上三个标签:因靖康之变(此处可a1127年1月9日的开封)导致北宋亡国,他是政治上的低能儿;因为对绘画、书法、诗词和收藏样样精通,他是痴情艺术的皇帝;因喜爱道教,他又成为了道教皇帝。

宋徽宗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标签,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宋徽宗

先来看他政治上为什么是个低能儿。主要原因是,他对朝政不懂也不感兴趣。

第一,他是公子哥意外当皇帝。

徽宗是哲宗的弟弟。哥哥当皇帝,弟弟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享受放纵的生活。所以,当皇帝之前,宋徽宗每日沉迷于书画、建筑、宗教、音乐、戏剧,结交文化名流。

可惜哲宗24岁就去世了,儿子还没来得及生。继任者只能从弟弟中挑选,太后向氏最喜欢徽宗,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了皇帝。

第二,他只想把朝政交给别人处理。

不懂怎么处理朝政,徽宗说,若要他当皇帝,除非向太后摄政。这时他虚岁已经19,按理可以亲政的。但大臣们没办法,只好依了他。

向太后一年后就还政给他,徽宗开始物色有能力的宰辅替他处理朝政,最后他选中了蔡京

蔡京之前,徽宗重用了章惇韩忠彦等,但他发现,他们总是批评自己,却少有建设性的决策。但蔡京不一样,他决断力强,能快速厘清头绪并给出建议,而且极善于理财,他当宰相两三年,就消除了财政赤字。

徽宗一般不参与政策讨论,蔡京决策,他就批准。蔡京的独断免去了很多争论,这也正是徽宗喜欢的。他要的就是执行力强。

除了蔡京,宦官童贯梁师成也主宰过朝政。宋金和谈这样的大事,徽宗只礼仪性地接见金国来使,具体谈判内容都是童贯主导。

第三,国家遇到危难,他不是先想如何解决,而是赶紧推脱责任。

靖康之变的导火索,是童贯建议徽宗联合金国一起消灭辽国。

其实,徽宗看出来这个计策有问题,但不知怎么破解,也拗不过童贯。后来,金人直抵开封,徽宗自知不能力挽狂澜,于是赶忙让位给儿子钦宗。钦宗更是一个没有决断的人,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徽宗、钦宗和一群王公贵胄,被俘虏到了遥远的金国,最后被折磨致死。

再来看他如何痴情于艺术。

第一,宋徽宗独创瘦金体书法,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的范本。

徽宗的瘦金体,足以秒杀中国历史上一众帝王书法家。学者余辉说,如果不当皇帝,徽宗可以称得上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后来在金国当俘虏,金人为了得到他的字,故意送他小礼物,因为徽宗会写谢表。金人把这些谢表编成册子,流传了几十年。

宋徽宗瘦金体《牡丹诗帖》

他的绘画水平更是一绝,画作是诗与画的结合,成为后世临摹的范本。邓椿《画继》中对徽宗绘画的评价是,“艺极于神……众史莫能也”。另一个诗书画皆通的皇帝是南唐后主李煜(此处可a976年1月1日的南京),但徽宗的造诣远远超过了李煜

第二,推动艺术教育的系统化。

徽宗登基后,对宫廷画师的水平很不满意,于是亲自制定了系统的画师培养方式:固定学制,指定诗与画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钦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资质划分等级,还有严格的考核方式。米芾被请来当画院的老师,徽宗自己也亲自指导学生。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就是徽宗培养体制下的杰作。这种诗与画结合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南宋

千里江山图

不止绘画,其他宫廷艺术,徽宗也推动系统化教育。比如园林设计、建筑、音乐、诗歌、戏剧、书籍和印刷术。学者余辉说,在这方面,世界历史中没有任何帝王能与之比拟。

最后再来看看他如何喜欢道教。

第一,道教徒是徽宗自我认可的身份。

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真心信服道士解梦、驱鬼的能力。徽宗自己研习道教教义,他最宠信的道士林灵素讲道时,徽宗像学生一样坐于座下。他还亲自给道家典籍做注释,包括《老子》《列子》《西升经》《庄子》。

徽宗退位后,一直身着道士服,戴逍遥巾。去世时,宗室子弟给他做了道教法事。在金国做俘虏的8年,徽宗一直解读梦境的寓意,向道教神灵祈祷。

《听琴图》中的 道士,据传是 宋徽宗本人

第二,将道教引入国家体系。

跟很多皇帝不一样,徽宗对长生不老和炼金术不感兴趣,他喜欢占梦、驱鬼、预言一类的道术,这些可以帮他选择采取何种政策,他也相信,道士祈祷可以保佑老百姓。所以,尊崇道教是在履行皇帝之责。

很多重要的祭祀环节,他都让道士来完成;在各州建道观,重要的节日,让各地士大夫和官员去道观上香;他把道教经典列入太学必读书目;还建道教学院,培养道士,赐予官职。

后世评论说,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一个过于文质彬彬的皇帝,只懂文化艺术,不懂治国平天下,最终无法抵挡金人南下的铁蹄,给中国历史留下了灾难的一页。

历代评价: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史》

端王(徽宗登基前是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章惇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