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得已”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本来是场侵略扩张,最后却变成了“卫国战争”。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1812年6月1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要求国会同意对英国宣战。

17天后,也就是6月18日,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发动了自美国独立以来的首次对外战争,同时也是本土唯一一次被外国人攻陷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彻底放弃了吞并美国的计划,成为美国独立发展工业化道路、启动崛起之路的关键一步。因此1812年到1815年的这场战争也称为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让美国占有多大便宜,反而是首都华盛顿一度被英军占领,甚至总统官邸(当时还不叫白宫)(此处可a1800年11月1日的华盛顿)也惨遭焚毁。

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1809年-1817年)

那么美国的“宪法之父”麦迪逊为什么要执意发动这场战争呢?

首先,美国被英、法两国威胁、拉拢。

美国成为拿破仑与英国斗争的牺牲品。甚至部分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视为拿破仑战争(此处可a1793年12月18日的土伦港)的一个小剧场。

1812年的欧洲大陆是个什么状态?已经加冕为帝的拿破仑占据了陆地,英国控制了海洋,双方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样一来,美国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对象,两边都威胁美国,不要投入对方的阵营。

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彻底赢得制海权之后,开始禁止美国与欧洲大陆贸易,甚至强行搜查美国商船、征用美国海员入伍。

作为回应,另一边拿破仑也颁布了米兰法令,威胁美国船,如果只服从英国的命令,就会成为法国的合法追捕目标。

就在这样两难的境遇下,1807年美国总统杰斐逊(此处可a1743年4月13日的弗吉尼亚)被迫采取了禁运法案,禁止任何美国船只出口到欧洲。

结果,禁运法给美国的商业带来沉重打击,出口额在一年内下降整整五倍,最终还是在1809年废除了。同时,拿破仑率先向美国抛出了橄榄枝,也废止了米兰法令。

这样,美国全面倒向法国,正式对英宣战。

其次,想完成国父们制定的扩张大计划。

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闹独立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就打过加拿大的主意,试图夺取魁北克。接连两封起义邀请——《敬告加拿大人民书》,号称弱弱联合,共抗英国;可惜到最后,加拿大都没什么反应。

但这一“雄心壮志”一直没灭。美国对墨西哥的一步步侵略(此处可a1836年3月2日的得克萨斯州)就是这种扩张主义的最好见证。

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甚至扬言“美国命里注定将扩张到北半球的整个西部”。到了1812年,麦迪逊总统直接说:“这一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

于是,“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

那么,这场期待已久的战争最终是否如美国所愿呢,过程中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意外因素?

第一,美国扩张失败,没有夺得加拿大的一寸土地。

虽然美国几任总统一直鼓吹这种“命定论”,但其实美国人对于参战入伍并不热心。开战前还因为陆军人数不足一万人而临时招募,可结果也只增加到了15000人。

更要命的是,临时招募来的民兵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失去了当初为争取自由而战的激情。结果可想而知,在西部战场的伊利湖战役中,面对英加以及印第安人编成的混搭部队,美军刚接触就丧失斗志。

渥太华街头“加拿大击倒美国”的雕塑

相反,在英国军队中占有一半人数的加拿大民兵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十分亮眼,前期成为牵制美军的主要力量。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称为“民兵之谜”。

1814年8月,加拿大民兵主力与4000名英军从海上登陆,直扑首都华盛顿,逼得总统麦迪逊一行人也仓皇逃跑。

特别是在底特律那场关键性的围城战中,导致最终美军不战而降的一个意外因素竟是统帅威廉·赫尔发布了一条适得其反的布告。他威胁加拿大人胆敢参加战斗,格杀勿论。

这下彻底给自己挖了个坑,意外激起加拿大的民族主义意识,将那些本来对战争不感兴趣的英裔加拿大人逼到了英国一方,像加拿大女英雄劳拉·斯科特,就徒步32公里为英军提供美军来临的情报。

加拿大各地民兵装束

第二,拿破仑战争对英国海军的牵制,让美国逃过一劫。

如果没有拿破仑战争,美国有可能再次被英国占领,继续恢复到殖民地的状态。

拿破仑在欧洲战场上对英军的牵制,让海上霸主无法施展最有优势的海军。

于是,人力物力相对更充足的美国赢得了喘息之机。美国人聚集兵力,在伊利湖与英军展开决战。

美国人有9艘船,英国有6艘,英国人每发射850磅炮弹,美国人就回敬1500磅。经过三个小时的炮击,英军死伤三分之一,指挥官巴克利向美国上尉佩里交出了佩剑。

于是,这场战争的结局是1814年底美英双方签订了《根特条约》,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出领土让步。此后整个十九世纪,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

美国从扩张的初衷变为屈辱的防守,验证着惯性扩张带来的危机事实。(详见规律27 - 惯性扩张规律:该收手时就收手)

历代评价

被加拿大民兵羞辱过之后,美国西点军校开始大力培养职业军官。

——陈勤《简明美国史》

阅读数 6.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