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55 - 马尔萨斯陷阱:冲不破的资源天花板
农业时代的人口危机已经成了过去式,但工业时代的人口危机仍未被解决。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人口呈指数级增长,而生存资源呈算数级增长,这就导致人口的增加速度要远远超过生存资源的增速,导致多增加的人口难以生存,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个理论习惯上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可供人类使用的生存资源相对有限,在人口增速超过了资源增量之后,个体所能获取的生存资源就会越来越少,导致人口增加后部分人的生存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战争、疾病和自然灾害面前会变得尤为脆弱,很容易被消灭。

一般认为,马尔萨斯陷阱仅存在于农业社会。因为农业的“生产上限”很低,在农业国家趋于稳定后,人口增量会迅速超过农业产量的增长,所有增加的生产资料都会被更多的人分摊掉,导致生活水平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差。

白莲教起义。清代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导致底层人口激增,为清朝中后期各地流民掀起大范围农民起义埋下了祸根。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亡就是很典型的案例。在经历长时间的战乱后,新王朝建立,此时人口逐渐增多,仍有大量土地未被充分开发,社会发展迅速,很容易出现“治世”;王朝中期,土地基本开垦完毕,而新增人口需要获取更多土地,社会矛盾逐渐酝酿;王朝末期,新增人口缺乏对应的土地,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农民只能出卖自己的土地依附于地主,于是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愈演愈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人口顶峰往往出现在中期,因为农业生产所能供给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当这一上限被突破后,王朝很快就会因为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由盛转衰。

以汉代为例,《汉书·食货志》记载,五口之家治田百亩,全部粮食收入大约值4500钱,扣除十一之税、口粮、祭祀、衣服之后,不仅没有盈余,还亏空450钱。后来政府改为三十税一,即便如此仍会亏空150钱。地主们则趁火打劫,大批小农为了维系生存只能将土地变卖给地主,沦为佃农甚至是流民,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了西汉晚期威胁王朝统治最大的不稳定力量。

这种情况在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被打破,随着流水线的出现,资源的增速突破了算数增长的“天花板”,开始反超人口的增速,甚至因为城镇化下生活成本的提高,工业国家普遍出现人口萎缩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破除了马尔萨斯陷阱。因为人类很快发现,制约社会发展的“生存资源”从来不只是可以通过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提升的产能,还包括矿物资源、市场等难以无限增长的“新资源”。

实际上,早期工业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就是在试图解决有限的资源和市场问题。

18世纪英国的棉花农场,黑奴是主要劳动力。在工业革命完成后,黑奴的价值大大降低,为了将更多劳动力引入工厂,英国政府在1807年禁绝了曾给自己带来巨额利润的黑奴贸易。

工业革命后,国家的生产能力因为工业化的推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国内底层劳动者的购买力却是有限的。因此国内的消费市场很快就达到了饱和,工业国家必然要向外寻求维持和扩大生产的方法。而无论是掠夺更多的原材料,还是开拓外部市场,殖民扩张都是当时的西方国家突破资源天花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虽然现代社会,各国已经舍弃了殖民扩张这种血腥、原始的方式,但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等形式,又何尝不是在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呢?

其实,不光是国家,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人力与资源的矛盾。以企业为例,如果规模的扩张速度超过了企业所拥有资源的承受范围,同样会出问题。如何平衡好规模和资源的矛盾,是每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