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静止了,只有牛奶在缓缓流动: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倒牛奶的女仆》是维米尔风格的典型代表,画作直观的宁静和谐之美,几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也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无论其他画作多么好,维米尔的画总能从中脱颖而出,仿佛有聚光灯照在他们身上。

——特蕾西·雪佛兰

维米尔的作品宛若一层纱幕从我们眼前撩起,日常的世界透出宝石般的新鲜感,我们从来未曾见过如此之美。

——H.W.詹森

《倒牛奶的女仆》(局部)

1696年,维米尔的画作《倒牛奶的女仆》,出现在了阿姆斯特丹的拍卖会上,商人雅各布·修迪斯以高达175荷兰盾的价格将其卖出。

两百多年后的1908年,荷兰著名的希克斯家族,将《倒牛奶的女仆》与家族其他38幅藏品,一起卖给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因交易金额巨大,荷兰政府专门拨款赞助。

对于这样一幅看上去平淡无奇,却以高额价格成交的作品,在当时引发了掀然大波。

画面描绘的场景异常简单:一位平凡的女仆,将牛奶倒入陶碗。

倒牛奶的女仆

维米尔

这就是维米尔风格的典型代表,直观的宁静和谐之美,几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画作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时至今日,《倒牛奶的女仆》已成为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和《蒙娜丽莎》一样,画中女子身份成谜,她面带微笑,做着简单的日常工作,让人不由得会想,她边倒牛奶,边在思考什么?

默默倒牛奶的女仆

在这幅画中,维米尔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一细节。画面的中心的女仆戴着白色头巾,穿着粗糙的黄色上衣,深蓝色的围裙下露出了大红色的裙子。

女仆挽起了衣袖,手臂上露出了白皙的肌肤,这和她的脸部和手部的肤色形成了反差,说明她是一位常常劳动的勤劳仆人。她的身材看起来也非常健壮有力,维米尔让画中人物轮廓柔和,却又不损其坚实、稳定的效果。

手臂上白皙的皮肤

画中,她拿着装有牛奶的陶罐,神情专注地把牛奶倒入陶碗中。女仆专注而镇定的神情,赋予画作一种朴实之美。

除了牛奶的涓涓细流以外,一切似乎都完全静止,呈现出一种庄重感

流动的牛奶

这幅画构图简单,轮廓清晰,但具有维米尔作品显著的光影特色。

在画面左侧,女仆身边的桌上有一些杂粮面包,一个编织篮子,一个釉面陶壶,还有一条蓝色素布随意地搭在上面。

桌上的杂粮面包、编织篮子、釉面陶壶

以及随意搭下来的蓝色素布

桌子靠着墙,墙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竹筐和一个铜质器皿。这面墙上有一扇窗户,光线从这扇窗户透进了整个房间,使得房间内有了自然的明暗变化。墙壁最明亮的部分,与女子壮硕身子颜色最深的部分相对应,更加凸显女仆的形象。

画面的右下角有一个暖脚炉,墙角的瓷砖上还细致地画着丘比特和拄着拐杖的行人,后面是一面光洁的背景墙。

《倒牛奶的女仆》的画面背景异常朴素,只有一堵墙,墙上没有任何装饰。然而,即便这堵白墙,维米尔也耐心细致地画出了墙面的钉子和钉眼,以及因为光线而产生的色彩变化。

窗户与挂在墙上的竹筐、铜质器皿

英国艺术史家德·斯佩泽尔,将维米尔的画比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维米尔画中描绘的一切景物,都像是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中。由于维米尔比别的画家更善于小心地、忠实地观察事物,所以他能真实描绘出物象所在的空间与景深。”

现代研究表明,维米尔曾在那面白色的背景墙上画了一幅地图,就像他在其他许多作品中所画的那样,但维米尔后来将地图删去了。

地板上的暖脚炉也经过删改,原本画是一个装满衣服的篮子。女人们将暖脚炉置于裙下取暖,因而被视为热烈渴望爱情的象征

地板上的暖脚炉

暖脚炉后方的墙砖上画着丘比特的图案,似乎也呼应了这层隐喻和暗示。这些元素彼此关联,凸显人物的内心。

但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更倾向于,画作主题是对辛勤劳动和家庭美德的赞美。

墙砖上的丘比特

另外,有人指出,女仆身上穿的围裙是圣神的蓝色,过去常用于宗教题材。

实际上,维米尔最常用的配色即黄色和蓝色,这样的蓝在他的画中很常见,有人甚至把它称为维米尔蓝。这样的蓝色十分醒目,几乎让人一眼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维米尔常用的蓝色和黄色的搭配

《倒牛奶的女仆》画面厚实且呈颗粒状,颜料涂得很厚重,是维米尔精湛点画技法的体现。

鉴于他和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是好朋友,因此人们还怀疑,维米尔可能借助了暗箱作为辅助作用,点线面透视、镜像投影等原理,帮助他获得了精妙绝伦的构图。

他在画布上添加了点点光斑,给物体上添加了模糊的光晕。在这幅画中,篮子、面包和陶罐上,都出现了这种光晕。这些细节,都成为他可能利用光学设备辅助作画的证据。

厚重的颜料,精湛的点画技法

关于《倒牛奶的女仆》

具有维米尔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画作以未知身份的普通人为主角,表现最普通的日常生产场景;

画作具有维米尔作品显著的光影特色;

维米尔可能利用光学设备辅助作画;

作品为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

阅读数 9.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