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都城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有市民气息、最具包容度的大都会之一。
来源:地球知识局
作者:常教员
校稿:猫斯图 编辑:养乐多
皇宫总是中国古代首都城市最恢弘的建筑,毕竟作为皇室的宅邸,皇宫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国家威仪的象征。所以不仅是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大多重视宫廷建筑,连割据一方的小政权,一旦有了喘息之机,也往往营造宫室,增加自己的合法性。

古代中国人对权力的至高想象
(图片来自@ESB Professional/shutterstock)
然而历史总是有例外。宋代虽然是可与汉唐明清比肩的王朝,其皇宫规模和形制却不如这些朝代,北宋初年甚至出现了宫室被毁却无人修缮的局面。
但丢了面子的宋帝们却收获了里子。从北宋首都汴京到南宋“行在”临安,围绕宫城展开的首都百业繁盛、人口稠密,为帝国贡献了大量税收,也让几代宋帝有“仁政”美誉。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个朝代为什么这么奇怪呢?
可能是史上最小的皇城
上世纪80年代,河南开封市的考古人员在龙亭湖景区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经过测量,他们发现这是一处周长2520米的古城,而推测其年代,很有可能来自北宋年间。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后,人们终于对这座古城的来历有了统一的认识——这应该是北宋宫城的遗址。

宫城是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最内层
向外可能还有皇城、内城、外城等
(图为傅斯年还原的北宋皇城)
2520米折算宋制,约是五里,结合文献,便有了宋史学界的“宋皇宫一城五里说”。
其实北宋早期宫室并非完全新建,而是大范围沿用了宋取而代之的后周,和更之前由朱温建立的后梁营造的宫室。

这种做法其实也颇为普遍
比如唐长安就沿用隋大兴城,清也是沿用明的首都
在朱温僭位称帝之前,汴梁(大梁)只是唐宣武军节度使的官署驻地,后梁所谓的皇宫,也不过就是官署改建而成,自然够不上皇宫的规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战祸频仍,虽然称帝者不少,有实力为自己造一座气派宫殿的“皇帝”却着实不多,因此后来定都大梁的短命王朝,也基本没能翻修皇宫。

朱温所称雄中原的时代也就是唐灭亡后的“五代”
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武人篡权甚至成为政治习惯,朱温自己也是受害者
当然到了重新基本完成统一的宋朝,再用前朝官署级别的宫殿就显得太寒碜了。所以宋太祖定都汴京之后,还是选择了扩建皇宫,动用数千民工扩建了皇城东北角,并在几个月后命人按照西京洛阳的宫室标准兴建汴京的皇宫。

开封相比长安洛阳,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水路枢纽
由于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淮,补给长安洛阳的成本极高
而经过五代之乱,故都更加残破,故不得不定都汴京
最终的建设成果由于开封城屡遭黄河水患,已经无人知晓,但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来看,宋太祖最终还是没能住上和唐宫一样气派的宫殿。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即使算上皇帝居所宫城外围的皇城,宋代皇宫的周长最大也不超过七里,也就是3500米。

核心区在宫城和皇城
外围的城市范围相比前代其实有所扩大
城市的商业和经济功能在宋代有所加强
和宋代前后的统一王朝相比,这实在算不上一座大皇宫。当年洛阳的最内圈的宫城周长就达九里三百步,算上外圈的皇城更是长达十八里多,是宋代皇城的两倍有余。而往后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北京故宫,就是明清两代的宫城,周长达3400多米,和宋代的皇宫两城一样大。
若要问皇帝们自己,当然是很想扩建的。坐上了天下九五至尊的宝座,谁又不想把自己家装修得更气派一些呢?至少也要和前朝同等待遇吧。
可惜君主的这些需求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被扼杀。
比如宋史记载,即兄长之位登基的太宗赵光义,就曾起心动念搞扩建,结果不仅朝臣们反对,连皇宫周边的居民——没错,宋代首都群众可以住在最靠近皇城的地方——都不答应。太宗几番遣人劝说,但终究没能把周边居民劝走。

在沿街开店和流动摊贩方面,宋朝确实开了个好头
(开封清明上河园,图片来自:再生网 / 图虫创意)
到了南宋,朝廷迁到了临安,初时念及故都尚未收复,也只是造了一个小小的“行在”。随着南宋承平日久,南宋中后期的皇帝也开始不满于“行在”的寒酸,多次提出要扩建。最终不是被大臣拦住,就是被居民阻挠,连太后修个陵都要给居民高额补贴。

如果把汴京和汉长安比较的话
汉长安的宫城和皇城比例明显更大
皇城之外其实就是城外了,主要功能是政治军事上的
对于汉朝皇帝来说,与民争利完全不是个问题...
做个宋朝的皇帝,真还挺憋屈的。
当然不顾祖训大兴土木的也有,在宋朝就得首推宋徽宗。在无良道士的怂恿下,徽宗决心采天下奇石在皇城东北方造一处假山,号为“艮岳”,以改良宋朝的国运。算上运花石纲和造假山的经费,徽宗可能是宋朝最会糟蹋钱的皇帝,也几乎是宋帝中唯一有强拆劣迹的一位。

结果就很清楚了,艺术家皇帝打不过北方的战士皇帝
大宋从此再无统一全国的可能
国退民才能进
两宋皇宫束手束脚,皇城脚下的老百姓却得了不少实惠。《清明上河图》漫长画卷中展现的繁华汴京城并非空穴来风,而一致被学者们认可是当时宋都风俗的真实写照。

来自横店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自:香蕉叔叔i / 图虫创意)
事实上,南北宋的都城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型首都,而不是只有政治作用。而放弃皇宫的气派,为的也正是给皇城外的民生多腾出空间。所以虽然宋宫的规划称不上古代宫室的典范,但却让汴京城和临安城拥有了领先那个时代的繁华。
这并非没有缘由。
唐朝以前的都城规划,在哲学上源出“井田”制,也就是将一座城市视为一大块田,用“井”字形的棋盘格道路将其切开成若干个方块。每一个方块,都被官府规定了一定的功能,或是居住用的“里”,或是贸易用的“坊”,互相之间不得随意联系。即使要联系,也要绕过整个方块行动,非常不便。这就是唐代都城著名的“里坊制”。

隋唐长安就是其中的代表
功能更分配的明明白白,每个居住区都相对封闭
商业在时间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不过便于朝廷管控
但汴京城不一样,在九宫格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环路和贯通对角线的斜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当封闭式的功能块被切开,让百姓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移动,城市商业运转的效率也就被间接提高了。比如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旧曹门外的南北斜巷”,说明当时还是有很多百姓在利用这些新的道路。再加上汴京城中流淌着包括汴河在内的复杂水系,也可以作为大宗货物和人员的通道,首都交通已经相当便捷。

毕竟定都汴京的一大原因就是物资运输的经济性
而这整套物流并不是官府独自能解决的
(开封清明上河园,图片来自:墨颜视觉 / 图虫创意)
而与这种交通规划匹配的,自然是“里坊制”的解体。
这很可能不是宋廷的本意,因为真宗朝曾下令开封府在街道上树立表木,居民不可摆摊侵占街道超过这些表木,违者打七十杖,基本沿袭了唐代长安城的规矩。

北宋汴京内城示意图,和方方正正的老长安还是比较像
但老百姓还是忍不住偷偷出来摆摊,和官府“城管”打起了游击战。这一系列斗争在仁宗朝到达了巅峰,有官吏在清理清道时比表木往里了一些,竟被占道的商贩拖到了开封府打官司。这时候皇帝和官员们也终于明白,想要恢复过去死板的里坊制是不可能了,不如放开街巷,或许能促进百业繁荣。这个果子最后被宋神宗摘了去,神宗元丰十二年,朝廷开始收“侵街钱”,里坊制彻底被扫进了历史。
但里坊制既然能在前朝实行数百年,绝非一无是处。它最大的功能,就是随时保持道路畅通,也能减少城市的火灾隐患——这是一座砖木茅草城市中最重要的安全事项。而在百姓侵街、侵河之后,火灾风险难免提高,宋宫和官署又没有少遭火灾的罪,朝廷每日提心吊胆。
好在商业繁盛,百姓有了钱,心里也害怕财富付之一炬,总会想些补偿的办法。他们想出的办法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把木结构的房屋改成砖房,其二是置办消防器材并组织联防队防火防灾。这也带来了两个可喜的改观:全面砖瓦化的汴京民房区美观度远胜同时代的大城市,联防队则意味着市民自治风气的初步形成……
也难怪每当提及宋朝,如果仅以首都城市风貌来看,总是让人心驰神往。可惜由于黄河水患,宋以后的城市规划往往是覆盖式的,开封人常说,这是一座一层盖一层的城市,挖开地下全是宝,可你猜不透它来自哪个年代。
君权受限的宋代,皇宫比起别的朝代不免有些小家子气,周长只有几里,比不得动辄十几里周长的前后朝。但皇帝做出的牺牲,却让宋代的都城成为了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有市民气息、最具包容度的大都会之一。
这是何尝不是另一种值得追忆的雍容呢?
参考文献
李合群. 北宋东京布局研究[D]. 郑州大学, 2005.
张劲. 开封历代皇宫沿革与北宋东京皇城范围新考[J]. 史学月刊, 2002, 7.
唐红涛. 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研究——以北宋东京城为例[D]. , 2008.
骆彦宁. 宋代夜间治安管理研究[D]. 河南大学, 2015.
宋史. 北京: 中华书局[J]. i977, 1977.
葉夢得, 宇文紹奕. 石林燕語[M]. 中華書局,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