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微的仪式感意味着什么?
文/全历史 胥言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社会认同存在于细小的差异之中”。人对于社会的认同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可以影响很多人,但是这种影响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比如举止、仪式、生活习惯等等。
这个规律是说,人们判断其他人是否能和自己互相认同,往往是通过细小的差异。
人总是喜欢寻找认同感,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但是为什么要通过细微的差别来辨认呢?
第一,认同感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可见的行为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同类。
第二,建立对社会的认同是个漫长的过程,从细微处开始就容易很多。一些日常的细节,像装束、礼仪,学起来成本很低,便于普及,所以这是辨别同类的最简单方式。
第三,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对细微差异的自我陶醉”。弗洛伊德认为,细小差别可以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陌生感,反过来也能加强对同类的认同感,人们常常格外注重这种细微差异。
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辩”就是一例。古人把“华夏”和“蛮夷”区分开,形成了一种文化观念,包含血缘、地缘、文化等等区别,还要涉及天下的秩序,宏大无比。其实最直观的区别就是装束:“华夏”是“束发右衽”,而“蛮夷”是“披发左衽”。孔子称赞管仲使“华夏”强大起来,不至于被“蛮夷”统治,就是说多亏有管仲,不然我们全都要“披发左衽”了。“华夏”与“蛮夷”之间在礼仪、伦理等等方面区别很多,孔子单用装束来讲道理,就是因为这种区别在人们的感受里是最明显的。
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16世纪后期,荷兰开始反抗西班牙统治,并逐渐聚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最终催生了现代荷兰,在此过程中,荷兰人形成了许多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例如荷兰人要在睡前亲吻自己的孩子;情侣经常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对清洁异常执著。外国人到荷兰旅行,都觉得这地方的人太奇怪了,荷兰人则认为这是本民族的特质,我们荷兰人就该这样。
再比如,17世纪中叶,俄罗斯东正教因宗教改革而分裂,教会为此特意召开宗教大会,和旧礼仪派展开辩论。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如何做礼拜:在胸前画十字时,到底用两根还是三根手指?颂念“哈利路亚”到底是三次还是两次?看起来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让两个派别相互攻击,甚至有支持旧礼仪的人遭火刑处死。
细微的差别就像仪式一样,把人区分开来,团结成不同的群体。对任何团体来说,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有助于塑造集体的认同感。事实上,这种存在于细小差异之中的社会认同,也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历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