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莫测的难解之作——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馆藏卢浮宫的《阿卡迪亚的牧人》被视为尼古拉斯·普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然而,画作含义较为晦涩,被视为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

绘画的创新并不在于尚未见过的题材,而是在于好的并富有新意的安排与表现方式,这样平凡与陈旧的题材也会变得独特和新颖。

——尼古拉·普桑

阿卡迪亚的牧人

尼古拉·普桑

馆藏卢浮宫的《阿卡迪亚的牧人》,被视为古典主义画家尼古拉斯·普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然而,其含义较为晦涩,寓意难测,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

在一幅幅田园牧歌般的画作中,普桑如同一个吟游诗人,穿梭于时空之间,在17世纪法国的艺术史中留下他的叙事哲学。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

“我也在阿卡迪亚”

《阿卡迪亚的牧人》的作品名称,来源于画中墓碑上的拉丁语“Et in Arcadia ego”,直译为“我也在阿卡迪亚”。

阿卡迪亚是什么?

阿卡迪亚最早出自于希腊神话中潘神的领地,即当时希腊伯罗奔尼撒的阿卡迪亚,之后,维吉尔在他的《牧歌集》中,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阿卡迪亚的诗作,阿卡迪亚从此变成代表田园牧歌文化的乌托邦。

在这里,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有欢乐和满足,没有纷争与罪恶。

5世纪《牧歌集》中的内页

普桑利用他的方式,描绘了这片所谓的“牧歌式的”乌托邦。

《阿卡迪亚的牧人》展现了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

有人认为,此句可译为“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铭文的意思可理解为:即便在美好的世外桃源,死也是无法逃避的。

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英国版)

布面油画 1627年

英国查兹沃斯庄园

“风光虽好,人生苦短”

不管ego是否代表的“死神”,整个画面表现的意境,确有暗示“死亡”的讨论和思索。

天色有点暗,三棵远近不一的树都倾向左边,石墓线条端庄,三个牧羊人与一位女性围绕在一块墓碑旁,他们之间没有话语的交流,四个静默的人,神态各异。

围绕石碑的牧羊人与女子

画面的右后方,在较暗的地方透出晚霞,这几缕光线使整个画面显得特别优美,这种对幽暗的平衡,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可怕,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

画家通过画笔谱写的是一曲非现实的、具有悲凉情调的牧歌。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

普桑《寂静的风景》1650-1651年

墓碑前的四位牧人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画家始终将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

一位半跪着的牧人正在读着碑上的文字,他旁边的牧羊人倚靠在墓碑上,低头注视着他;另一个年轻的牧人左手指着碑文,引导其左侧的女子观看旁边的墓碑。

牧羊人手指墓碑上的文字

画面右侧身穿黄衣蓝裙的女子,无疑给画面增添了一丝亮色。她含颔垂首,默默地注视着铭文,给人一种抚慰感。女子的轻松自然,与男牧人的沉重构成了形象化的情绪对比,又使人们压抑的心情松了一口气,似乎代表着人生中还有鲜明的亮色。

女子身着古希腊服装,像大理石雕像一样沉静地站在牧羊人的身边,她是一个寓意形象,象征造化与自然,正神态安然地把手放在一个牧人肩上,好像在说:人不是永生的,即使在阿尔卡迪亚,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这是自然的法则。

具有寓意形象的女子

诗意的“死亡”

《阿卡迪亚的牧人》这幅作品极富于哲理性,充满肃穆、深沉与庄重的气氛。画家所探讨的“死亡”没有悲伤和恐怖,反而充满诗意。

四个人有着四种神思,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问题,让人们深深思索。普桑通过人物群像之间沉默的对话,铺设出神话宗教故事背后,在文化语境下的戏剧张力。

三个牧羊人的面部表情

在普桑的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服务于整个故事的其中一环,他们的手势、眼神与表情连接成一张网络,呈现整个故事的面貌。

这种无声细微的动作,也是贯穿于所有普桑作品的关键因素,他不仅是画作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普桑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图像语言。

在画作中,普桑灵活变化地运用传统图像,以独特的叙事技巧,突破传统的风景描绘方式。他将17世纪以前的传统叙事方式深化到了极致,为观众提供了无限探索的可能。

画作构图平稳,富有悲剧性的金色色调柔和灿烂,寓深刻的哲理于优美的诗情中,不仅代表了普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典范。

普桑《就职圣礼》1636-1640年

关于《阿卡迪亚的牧人》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杰出代表作;

画作含义较为晦涩,被认为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之作;

画作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被认为是对“死亡”的讨论和思索;

作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手法相结合的典范;

该作被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典范。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