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日常,平凡生活中的非凡:夏尔丹《餐前祷告》
法国18世纪著名静物画与风俗画画家夏尔丹,在借鉴荷兰艺术家作品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并非执着于某些物件的细节,旨在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生活中的恬静。

“看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要好好使用自然给我们的眼睛就够了,因为他的画就是自然的美。”

——狄德罗《画论》

“如果我们观看夏尔丹的原作,立刻发现他的作品色调有细微变化,场面布局似乎朴实无华,隐然含有力量,使他成为18世纪最有魅力的画家之一。”

——贡布里希

《餐前的祷告》(卢浮宫版局部)

“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在西方的礼仪文化中,至今保留着餐前祷告,感恩天父保佑家人的宗教习惯,这是最日常的场景。这一再平凡不过的场面,被法国风俗画大师夏尔丹精确地捕捉并绘制下来。

夏尔丹,法国18世纪著名画家,擅长静物画和风俗画。他的风俗画借鉴了荷兰艺术家的作品,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并非执着于某些物件的细节,旨在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生活中的恬静。

夏尔丹(Chardin,1699-1779)自画像

1740年,夏尔丹被引荐至路易十五,于是他画了两幅画献给国王,分别是《勤劳的母亲》和《餐前祷告》。路易十五甚至还购买过一幅他的作品——《la Serinette》。

晚年的夏尔丹晋升为“皇室首席画家”,在有生之年,享受艺术带来的荣华富贵。

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却以表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餐前祷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餐前的祷告(艾尔米塔什版)

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

“我们日常的饮食,主赐给我们”

“餐前祷告”这一主题很受17世纪荷兰画家的喜爱,也是夏尔丹笔下的重要主题。夏尔丹的这幅母与子的餐前祷告尤为出色。整体画面柔和,细腻,不同于夏尔丹早期作品给人的“粗略感”,人与物的“质地”被细致的笔触描绘出来了。

画中占据中心的年轻母亲身着干净贴身的衣服,将食物和餐具摆放好,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小女儿,似乎正在教导她如何祷告。

母亲身后墙壁是简单的支架,脚下有一个小火炉。大女儿身后是摆放餐具的侧柜,小女儿的椅子周边,散落着玩具鼓和鼓槌。

正在祷告的小女孩

《餐前祷告》刻画了一幅温馨且充满情趣的平民家庭生活场景,画中人物衣着整洁朴素,行为内敛不浮夸,体现了夏尔丹写实主义的高超技艺。

在画中,圆形餐桌旁的两个女儿和母亲,自然地形成一个三角构图,三者的姿态看起来既美妙又和谐。

在色彩上,画家将褐色作为氛围基调,深蓝色及红色与白色形成柔和的对比,衬托出家庭温馨的氛围,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餐前的神圣氛围,具有夏尔丹式的训诫效果,让人不禁联想到那句朴实无华的祷告词:“我们日常的饮食,主赐给我们”

餐前的祷告(卢浮宫版)

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

将空气和光落在了画布上

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讲到:夏尔丹喜爱这些普通人民生活中的宁静的瞬间景象。他感觉到家庭生活场面中的诗意并且把它描绘下来,不追求惊人的效果或明显的暗示,这种方式跟荷兰的维米尔相似,连他的色彩也是平静而克制的……

母亲脚边的小火炉

夏尔丹非常推崇16、17世纪荷兰画家们的画法:光在画面表现和氛围营造中起到关键作用,常常是悠然宁静的。他所绘的静态生活场景仿佛定在某一时刻,令人感到时间的停滞。

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有了“静的生命”

质朴的幸福感和画中表现出的诚挚情感,是夏尔丹风俗画的最大特色,这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主旨不自觉地贴合在一起。

正是因为夏尔丹画作中所展现的对生活的崇高仪式感和亲切感,使其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极为称赞的画家之一。狄德罗称其“将空气和光落在了画布上”,“夏尔丹的画作充满生机,远观近看皆宜。”

夏尔丹《勤劳的母亲》

(The Hard-working Mother)

布面油画 49×39cm 1740年

巴黎卢浮宫

阅读数 3.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