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对真实历史的穿插改造: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2)
诸葛亮的隆中之对,有一句话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到了现在人尽皆知。其实在三国正史中最早提出“挟天子”这个想法的是“毒士”贾诩。

诸葛亮的隆中之对,有一句话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到了现在人尽皆知。其实在三国正史中最早提出“挟天子”这个想法的是“毒士”贾诩,也不是对曹操说,而是跟董卓手底下的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董卓死后,李傕采纳了这个计谋,奔袭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确有其事,但不是很准确,应该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看起来两句话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意义相差甚远。

向曹操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毛玠,:“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深以为然,于是在献帝东迁后,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后在董昭的帮助下,以求粮为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名许昌,以为都城,自任大将军,从而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如何看待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首先我们不能仅仅靠着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句话,因为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靠着曹操本人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挟天子”确实是曹操掌握大权的一个捷径。但是这个捷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得了的,比如袁绍,李傕,董卓都曾这么做过或者想这么做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曹操那么高的政治眼光和决策力。下面我从把这句话一分两半,把它分成”挟天子“和”令诸侯“两部分,跟大家聊一下真正历史上的曹操。

先说“挟天子”,话说当年曹操在董昭的帮助下,请汉献帝移驾许都之后

《三国演义》中原文:

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操引军护行,百官皆从。

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一日,曹操带剑入宫,献帝正与伏后共坐。伏后见操来,慌忙起身。帝见曹操, 战栗不已。操曰:“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当如之何?”帝曰:“尽在魏 公裁处。”操怒曰:“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帝曰:“君若肯相辅 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操闻言,怒目视帝,恨恨而出。

从书中我们看到,曹操领兵进去,就可以号令百官,百官不敢不从了,而且面对汉献帝如此嚣张跋扈,毫无尊敬可言。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曹操那时候的情形于《三国》中的完全不同,这段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浃,彻也,音子协反。自后不敢复朝请。

曹操那时一方面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一方面唯才是举,破浮华交会之徒,果断杀伐,一举铲除了东汉以来政治上的弊端。这样也触犯了很多士大夫的利益,可是斗他又斗不过。所以只能骂他奸诈、残酷,这也是事实,曹操此人是做过不少权变奸诈、刁钻忌刻的事情。

那时候曹操既要战胜武装上的敌人,又要战胜强烈的舆论。根据《后汉书》的这段描写,我们可以见到曹操当时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献帝刚刚迁都许昌,曹操并没有得势,权势未稳,一直在与汉献帝和东汉旧臣角力,二方政治上的争锋是很激烈的,只不过汉献帝最后斗不过曹操,曹操开始发力,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

而且当时曹操为什么不断杀伐大臣,主要原因是排除异己,加强自己对皇帝的控制,进而在名分上占取有利地位。但是还有一部分原因,大家想想这些东汉的文武百官,能有几个是好官。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这些官是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没几个有本事的人,三国时期名家谋士不计其数,又有几个是前汉朝官员。

但是这时候你以为曹操的局势就稳了么?就能“令诸侯”了?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再说“令诸侯”,那时候,曹操还没有统一北方,全国的军阀割据势力少说得有几十个,有哪一个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主动听曹操调遣的。别说那些小的割据势力,就像当时的孙策,袁绍,韩馥、刘岱、吕布、陶谦、马腾、张鲁、刘璋、韩遂哪一个是能曹操能指挥的动的。他们如果听汉献帝的,如果汉室皇帝还靠得住,哪里能造成这种局面。再说曹操灭二袁、灭吕布、灭刘表、灭马超、灭韩遂,这些都不容易办到,也都是实打实的功绩。

在许州的时候,曹操虽然已经是大将军了,可是在他的辖区里,到处都是割据势力,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兵少粮缺,处境困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一边是徐州的刘备叛变,很多地方的官员和军中将领都和袁绍通消息,各地豪强骚动起来,不少郡县连兵数万叛变,袁绍、刘表、孙策都在盯着许州。而曹操自己的卫士,竟然也在官渡战营中谋杀曹操,那时候真是千钧一发。大战在即,曹操烧掉了军中将领与袁绍的书信,不予追究,简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只是曹操的权术。


所谓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曹操,此等英雄,时逢乱世,怎能不想成就一番雄图伟业。而且古往今来,谁不想当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亿万人奉为天子,手掌生杀大权,位列九五至尊。我堂堂七尺男儿,又何尝不想提剑跨骑挥鬼雨,尸骨如山鸟惊飞。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

想当年,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时年五十三岁,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的时候,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终年66岁,在他人生的末端,曹操进爵魏王,位极尊荣,一些文武将吏不断的劝他登位,连远在江东的孙权也假意劝进。曹操在此刻却拿自己比作周文王,只想身为人臣,辅佐王事。

曹操的志向从来不是想当皇帝,而是一统江山。一般的权力争夺者,如果达到了曹操的高度,抓稳大权,锄尽异己,当初的叛逆者现在已经成为正统,又为子孙谋好身后之事,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可是对于曹操此等雄心壮志,壮心未及的英雄来说,就不免有点凄凉之意了。

可惜啊,如曹操,如秦皇汉武也终究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忠于时代,又创造时代,最终消失在那个时代。当秦始皇在沙丘宫死去,谁能想到和腐臭的鲍鱼同居一车的,曾是千古一帝啊!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