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高兴认识你。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列子•汤问》
中国士大夫常常寄情于山水,他们徜徉于山水之间,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的艺术作品,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佳话。
中国传统音乐代表曲目,古琴曲《流水》就是这样一首富有表现力的乐曲。提到古琴,大家一定会想起“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在一起回忆这故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琴这门中国传统乐器:
传说中,古琴是由上古人皇伏羲氏制式,神农氏定音作曲,是华夏民族音乐的发端之一。从这样的传说里,我们能看到先民对古琴的敬仰与喜爱之情。而考古学发现的最早的古琴,是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的一张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
但是从《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推断表明,古琴可能最晚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

古琴种类图鉴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古琴的结构也十分考究,其底部平整,上部为弧面,对应“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而相传最早的古琴是五根弦,来自古代的“五行”之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七弦琴传说是文王武王各加一根琴弦而成,因此,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不仅如此古琴上的十三个徽位还对应了阴历中的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人所有的时空观和世界观都可以在一张小小的古琴中找到答案,可谓是“一琴一世界”。

古琴结构说明图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大夫俞伯牙擅长抚琴,后投奔晋国做官。一年中秋之夜他出使楚国,坐船来到川江峡口,突遇狂风暴雨,船夫无奈只能停船。风住雨歇,俞伯牙见这高山之间川江别有韵味,不禁犯了琴瘾,在船上藉此情景弹奏起来。
正当他弹到兴起,不想琴弦断了一根,猛然抬头看到不远处山崖之上,一樵夫正在闭目倾听,沉醉其中。俞伯牙顿生疑虑。
樵夫钟子期见状答曰,“先生不必生疑,小人打柴被暴雨阻隔于此。雨停正要回家,忽闻琴声骤起,不觉听着上瘾!”
俞伯牙听闻,略带傲慢的问,“如此荒野也有懂音乐的人?”子期谦逊地答道:“大人错了,如果荒山野岭没有听琴人,这寂静大江畔又怎会有弹琴之人?”
见眼前之人如此回答,俞伯牙闭目凝神,又弹奏一曲,又问道,“你既懂琴,可知老夫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子期作答:“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那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起初大人的琴声是那般昂扬雄浑,就像这巍峨高山;后来的琴声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涛涛流水……”
俞伯牙对子期的领悟感到十分惊讶,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游遍五湖四海,遍访知音。今遇先生,此生心意已了!”
在交谈中,伯牙才知子期虽是樵夫,可学识渊博,有很高地音乐修为,但他不愿意做官,便隐居于此,打柴为生。
两人意气相投,相见恨晚,于是在高山流水的见证之下,结为兄弟。伯牙说:“我与贤弟知音一场,就把刚才弹奏的那段曲子叫《高山流水》!以纪念你我相识。”次日,艳阳高照,汉阳江口两人挥泪分别,约定明年中秋月圆在此相聚。
时间飞逝,转眼一年期限已至,伯牙泛舟来到汉阳江口,却始终不见子期前来赴约。前去打听才知子期已在年前病逝,伯牙顿时热泪长流,在子期墓前捶打着墓碑:“可怜我遍访天下,遇到知音,却不料贤弟如此狠心先我而去。天地不公啊,你我在此诀别,让我再为你弹一次《高山流水》。”
伯牙盘坐琴前,泣不成声地弹完此曲,“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说完他抽刀断弦,把琴在墓碑上摔得粉碎,此后终身再不抚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为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古琴曲《流水》除了见证这跨越身份与职业的友情,还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无垠的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推荐者为著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他说,这是一首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

《天闻阁》琴谱书记照片
《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古琴曲代表作品之一,几乎是知音的代名词。乐谱最早见于1425年明代主权编撰《神奇秘谱》,里面写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高山流水》其实是两首乐曲,其中以《流水》更为大众所熟悉。现在流传多为《天闻阁琴谱》(1876年)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缚、注的手法,使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滚挑流水”之称。此谱分九段加一尾声——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曲目:《流水》第一部分,演奏者:管平湖
起:一至三段,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激的泛音表现了层蛮迭嶂,幽润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曲目:《流水》第二部分,演奏者:管平湖
承:四至五段,缩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潺潺细流。
曲目:《流水》第三部分,演奏者:管平湖
转:六至七段,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曲目:《流水》第四部分,演奏者:管平湖
合:八段至尾声,运用承、转的部分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在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令人欣然回味。《高山流水》是海纳百川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磷,使人心旷神怡,宛若中国水墨图。
无论是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意境,还是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您都可以去武汉市汉阳区龜山西路,月湖东畔旁走一遭,在古琴台(又名伯牙台)聆听《高山流水》这千年的声音。古琴艺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自身的价值,由音乐本身转变成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响彻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