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年前,起点中文网拼了命也要付费,十七年后,起点中文网拼了命也要免费。他们的方式南辕北辙,但是他们的目标殊途同归:钱,以及更多的钱。
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首次改版后不久,面对不断涌入的用户和不断攀升的服务器成本,起点中文网的几位创始人正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网站活下去。
围绕着这个问题,大家提了七八个方案,有人想学龙空论坛做出版,通过介绍好书给出版商赚差价;有人想学新浪,靠广告维持服务器开支;还有人提出向用户募捐,让用户自愿捐钱来维持网站运营。
方案五花八门,目的都是为了让网站活下去。
当时起点连续扩充了五台服务器,几名创始人一起投入了七八万块钱,最早的创始人林庭锋甚至把老家房子都抵押了,仍是工薪阶层的几名创始人已经不堪重负。
最终在吴文辉的促成下,几名创始人达成了一致:做VIP付费。
创始人之一的商学松后来表示,当时几名创始人都非常信任吴文辉的商业逻辑,作为整个团队的后来者,吴文辉很快成为整个团队的决策者,主导了起点早期发展的战略和商业模式。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起点中文网已经成为了阅文集团的子品牌,并且不再像曾经那样缺钱。但是那个曾经思考过无数次的问题:付费还是免费?却被再次摆上案前。
饥饿的“乌托邦”
1998年,国内门户网站刚开始建立,网民数量屈指可数,拨号上网还只是少数人的权利,网络文学却已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而生出萌芽。 台湾作家痞子蔡当年创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认为是国内网络文学的起步之作,而大陆方面则在稍晚一些的时候诞生了今何在的《悟空传》,成为早期网络文学代表。
除此之外,当时国内许多文学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除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这样短小精悍的作品以外,在龙的天空、西陆BBS、幻剑书盟等论坛还出现了许多主打西式玄幻、西式魔法的新型长篇小说,罗森的《风姿物语》,老猪的《紫川》等成为红极一时的名作。

老猪《紫川》
和后来纯粹职业化的网文写作相比,那时候的网文作者基本都是“以梦为马”,靠着满腔热情进行创作,几乎无钱可赚。而读者则只需承担网费和电费,就能畅读全网所有作品,包括许多线下书商扫描到网上的传统出版作品。
对于国内网民来说,那是互联网真正的“共享时代”,更是许多人心中的乌托邦。
但是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却是饥饿的。随着网络作家群体和文学网站的不断扩大,网络文学很快面临一个问题:吃饭问题。
人们在网上写小说,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网费电费)成本,尤其是那些全身心投入网文创作的作者,根本没有办法再兼顾工作。而搭建文学网站则需要承担巨大的服务器开支,如果不能养活自己,整个网络文学体系就可能轰然倒塌。
在2003年之前,大部分网文作者唯一能指望的赚钱途径,就是线下出版——通过网络连载取得知名度,然后进行线下出版赚取稿费。
当时国内的出版要求较为苛刻,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只能选择投稿到港台出版社,但是港台地区狭小的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庞大的作品数量,导致那几年港台出版社完全被大陆网络小说淹没,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用爱可以发电,但是不能长久。由于不能从网文创作中获得物质激励,大量作品“太监”成为了网络文学的常态,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写着写着就没了,读者也对这种中途太监的作品深恶痛绝。
而在当时的网文市场,其实已经培养出一大批愿意付费的读者群体,很多线下动辄几十元数百元的实体网络小说,他们掏起钱来毫不手软。
作者需要激励,读者愿意付费,只是中间还缺乏一道沟通的桥梁。
但是对于文字到底该不该付费,其实业界依旧有不少争议。在一些人眼中,网络文学的免费时代,恰恰代表了最纯洁、自由和不功利的时代。当年常驻榕树下的著名作家陈村在2001年曾对那种为了“金钱”而写作的观念进行抨击:
我到网上,到榕树下,是要看看网络文学到底会成个什么模样。我对它寄予很大的期望。现在的网络文学,开始令我反思。如果都把到网下去出版传统的书籍作为网络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写手资格、夸耀的执照,那么,还有什么网络文学呢?它的自由,它的随意,它的不功利,已经被污染了。虽然我很理解这样的变化,但是,终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网络文学已经过了它最好的时期。老子说的赤子之心的时期,消失得太快了!
在陈村看来,莫说VIP收费,就是线下出版赚钱,也是对网络文学初衷的背叛。
陈村的言论在榕树下引起激烈讨论,网络文学到底应不应该功利化成为争论焦点,最终迫使榕树下的CEO威廉亲自出面反驳陈村的观点:网络作家也有物质欲望,饿着肚子无法激发创作灵感,网络作家也需要物质回报,这种物质回报不仅不会污染他们的创作初衷,反而能够激发创作欲望。

在那场关于文字创作是否应该功利化的大讨论中,一名网友的留言曾流传甚广:
“有功利,才会人山人海,人山人海则增大了出现知返羔羊的机会。”
应时而生的起点,正是带着这样一个显得“功利”的目标,将所有网络文学乌托邦的理念抛诸脑后,开创了奠定国内网络文学基础的付费订阅模式——起点模式。
功利却美好的“沉沦”
一开始,起点也是做免费的。但是如前文所述,随着起点服务器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对几名创始人时间、精力和金钱不断占用,他们终于也要开始认真思考赚钱问题。
其实在国内网络文学领域,起点并不是第一个做付费的。在起点之前,名扬中文网和读写网已经开始进行收费,但是他们的收费模式还很原始,例如名扬中文网凭借flash做防盗来保障付费用户的权益,但是当时的flash极不稳定,导致网站常常崩溃宕机,引起很多用户不满。
当起点确定做VIP付费模式以后,他们决定克服这些缺点。所以在行业内,起点首创了“会员费”的收费模式,先让用户交一笔钱进来,然后再定制一个非常低廉的收费价格留住用户——当时是千字两分。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让用户自发维护正版,不把内容传播出去。
但是这一套模式其实也不只是起点独创,起点模式之所以能走通,还得感谢一个人——流浪的蛤蟆。
当时起点刚开始酝酿VIP制度,天下书盟获得了一个温州书商的投资,又正好挖了两个起点版主过去,在商业化方面步子比起点走得更快,直接截胡了一套和起点完全一样的VIP系统,而彼时的起点还尚未傍上盛大的大腿。
成年往事,谁是首创已经难以厘清,但是起点模式之所以能够走通,流浪蛤蟆的那本《天鹏纵横》绝对是居功至伟的。在那个大部分网民还信奉着朴素的互联网“共享”意识的年代,这批文学网站搞付费并不容易,其中很多网站都因为没有读者付费而死掉了。
起点中文网VIP上线的第一个月,流浪蛤蟆的《天鹏纵横》拿到了一千多块的订阅收入。这笔钱很少,但却让整个起点的人感到惊讶——大家一开始都不相信能从用户口袋里掏出钱来。当时商学松给流浪蛤蟆打电话,说他第一个月有一千块的订阅收入,流浪蛤蟆也不相信,直到起点汇款过去,他才终于信了。

一千块确实很少,但其实已经是起点首月收入最高的一部作品——当时起点只有六本书在搞付费订阅,其中70%用户在订阅《天鹏纵横》。
但是就凭着这六本书,起点第一个月便拥有了3000多名VIP用户,正是这3000多名VIP用户给了起点继续做付费的信心。
后来的一年时间,直到盛大正式投资起点之前,起点的付费模式走得跌跌撞撞,但是《天鹏纵横》一直在起点更新,在付费模式推出之前为起点积累了大量粉丝和人气,在起点付费模式推出之后则撑起了订阅体系的半壁江山。
当时业内对《天鹏纵横》的评价,是一本书撑起一个网站。
但是在初步站住脚之后,起点的付费订阅模式并没有迅速发展壮大。因为当时的付费方式其实还非常原始,只能靠银行转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而我们今天熟悉的第三方支付,还要几年后才逐步完善。
盛大,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
2004年10月,盛大游戏以现金方式收购了起点中文网。盛大的投资,直接为起点解决了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现金流问题。陈天桥不仅慷慨地甩给起点一笔钱,还让几名创始人直接到盛大上班。起点从此不再缺钱,但也因此没了自由。

盛大陈天桥
第二个问题,是交易手续问题。彼时的盛大,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点卡支付体系。起点被盛大收购以后,VIP收费的一切麻烦手续瞬间一扫而通,随便一个报亭都能买到的盛大点卡,成为了起点中文网的最佳支付手段。
起点被盛大收购以后,很快开始进入平台生长的黄金时代,并且带动了整个网络文学的崛起。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大神作家均崛起于这个时期,例如闻名网络的“中原五白”(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唐家三少、辰东、梦入神机),许多知名的IP也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例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

天蚕土豆《斗破苍穹》
当时起点的网文创作除了数量上迎来井喷以外,还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题材局限性,在三幻(玄幻、魔幻、科幻)题材以外,都市、军事、历史等题材也迅速崛起,跳舞的《邪气凛然》、烽火戏诸侯的《极品公子》、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等作品名噪一时。
由此,起点一举奠定自己在网文领域的霸主地位。
在起点的引导下,国内当时还崛起了多家文学网站,例如17k小说网、纵横中文网等,他们基本都采取了和起点类似的付费订阅模式。
毫无疑问,那是国内互联网文学最好的时候。各大文学网站成熟的付费体系除了养活作家以外,还养活了无数的盗版网站、盗版书商和盗版读者。
在当年着急的网速和匮乏的娱乐方式下,许多读者凭借盗版接触了网文,一本《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可以传阅整个班级,一部盗版《斗破苍穹》可以拷贝到无数部手机。当时网文盗版读者的数量之庞大,至今无法统计,许多现在天价的网文IP,正是凭借盗版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内的文学界终于无法再忽视网络文学的地位,因为网络文学已经极大程度重塑了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可是多少传统文学都未曾做到的事。
2010年,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草根闻名的网络文学不再难登大雅之堂,尽管网络文学至今仍未被历史正名,但是该事件却成为传统文学界同网络文学和解的开始。

唐家三少在作协
当然,这条网络文学的付费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辉煌之下,网络文学也制造了无数套路化的文字垃圾,同时捆绑了无数以热爱为初心的“创作梦想”。
当付费制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盈利模式后,为了用文字赚钱,国内催生出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作者群体,其中仅起点作者就高达数百万,全网各大平台合计更是高达千万以上。
如此庞大的作者群,每天在各大文学网站辛勤码字,其中除了少数能被读者看见、能讲好一个故事、能存在一定文学价值以外,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任何文学价值、无法讲好一个故事,甚至没有机会被任何人看见。
在网文市场,文字存在着无数种“套路”,人们奔着赚钱的目的去不断模仿、不断重复制造,把每一个套路彻底写烂。他们不基于任何创新,不基于任何技巧,就像流水线一样不断生产所谓的“爽文”、“小白文”、“套路文”,然后凭借着网站每个月发放的几百块全勤度日。
这样的“创作”,很多都是毫无价值且毫无意义的。
与此同时,在付费订阅制的绑架下,很多作家不再能够写自己所想写的,而只能写观众想看的。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优先要考虑的是这样写“爽不爽”、读者爱不爱看、读者看完后愿不愿意给钱,而不是自己想不想写,想不想表达。
在这个以订阅数来衡量文字价值的黄金时代,网络文学萌芽时期的那种“初心”,彻底没了。
当然,也有人冲破束缚,站着就把钱挣了。
随着很多读者阅读的网文越来越多,他们的口味被养得越发刁钻,已经不再满足于各种“爽文”、“小白文”,他们希望读到更多更有故事性、更有文学性、更有深度的作品。
于是,一批另辟蹊径,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写各种“小白文”的作家,从中找到了活路。
例如曾经风头不及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的猫腻,其作品普遍被认为在文学性方面略胜一筹,近年来在网文读者群体中好评度越来越高,其创作的网文IP价值也水涨船高。

猫腻《庆余年》
例如《诡秘之主》,这种前期慢热,但是舍得在创新方面下功夫的作品,在十年前的起点或许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但是今天却长期占据着各个榜单的榜首。
从2003年起点正式开始推出付费订阅制算起,站在十七年后的这个时间节点,国内对这套模式的评价是大体公允且一致的——功远大于过。
但是就在两年前,国内网络文学领域又一次刮起了那股久违的免费之风,似乎在告诉整个世界:时代又一次变了。
“错位”的回归
2018年以来,国内连续崛起了多个主打免费阅读网文APP,番茄小说、米读、连尚阅读等APP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数亿的下载量,以恐怖的速度蚕食着起点和阅文的市场份额。
在商业模式上,这些APP试图通过免费快速获取流量,然后通过广告和IP孵化进行盈利。
对17年前就曾经探索过广告、付费、出版甚至是募捐的起点创始团队来说,他们对这一切是不屑的。尤其是吴文辉,作为当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奠基人,他太清楚所谓免费的价值了。如果免费用户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的话,当年看盗版网文的几亿用户早就孵化出无数个起点了。
但是起点始终只有一个。起点之所以能够一直牢牢占据国内网络文学Top 1的位置,核心便在于那群愿意为了阅读网文而掏钱的用户,如果没有这群人的慷慨付费,起点的几百万作家不能活,起点本身也不能活。
如果人人都相信免费是个坏主意,为什么阅文集团还要去做免费?
因为起点早就已经不是一家网络文学网站了,阅文集团更不是。
16年前,盛大收购起点时,那还是一个作坊式的小团队,VIP订阅模式刚刚起步,线上交易体系尚未打通,仅有的一点收入全都用来补贴了作家和覆盖服务器成本,虽然坐拥200万用户,但是大部分没有付费习惯。
如果当时有人回去告诉几名起点创始人,以起点中文网为主体的一家公司未来会有千亿市值,恐怕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
但是就在那个IP尚未成为炒作概念的年代,陈天桥眼里却已经看见了IP的价值。2004年10月8日,盛大宣布收购起点中文网当天,陈天桥对媒体表示,自己收购起点的目的是,“为盛大在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
付费订阅制的核心,是花钱看书,以此形成商业闭环。
但是IP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商业闭环,在拥趸IP的投资人看来,网文付费市场的百亿规模只是蝇头小利,网文IP所能撬动的千亿市场才是背后那块诱人的蛋糕。
基于这套以IP制为核心的商业理论,2017年上市以后,港股给了阅文集团1000亿的估值,并把它看作是中国的迪士尼+漫威。当然最后阅文集团在IP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曾经的千亿市值早已跌去大半,但是这并不代表IP这条路的完全破产。
在腾讯看来,这或许更代表了阅文集团在IP价值开发上的无能。
所以在今年4月底阅文集团换帅,起点创始团队全部“荣退”之时,阅文集团董事会主席James Mitchell代表腾讯给新管理团队的寄语是:“我们期待新管理层能激发阅文平台的活力,推动阅文更紧密接入腾讯新文创大生态,在影视、动漫、游戏等内容业务更深度联动。”
显然,腾讯还想让阅文集团继续讲好这个IP故事。
但是仅仅只是IP,其实还不是阅文集团坚定要搞免费的所有原因。
免费模式虽然能在IP推广上有所帮助,但是仅限于少数已经具有极大影响力,并且不以订阅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作家。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作家,甚至于会说话的肘子、爱潜水的乌贼等高度依赖订阅的作家来说,免费模式都是在断他们的后路。
一旦摒弃付费模式,失去造血能力的阅文集团将再无IP可言。
真正让腾讯坚定信心要搞免费的,其实是另一个原因。
对于网络文学公司阅文集团来说,免费流量毫无价值,起点中文网从建立至今,一直是靠少数VIP付费用户在养活,而绝大多数读免费的盗版用户,对平台毫无价值,反而让起点损失了无数收入。
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腾讯来说,免费流量就是一切,当年靠着一只小小的免费企鹅,腾讯不仅打败了短信,而且顺便打败了国内所有的游戏公司,成为国内游戏领域的No.1;后来靠着两个绿色的免费对话框,腾讯打败了所有社交产品,顺便和阿里在支付领域坐上了同一张牌桌。
腾讯太了解免费了。可以说,没有免费就没有腾讯。甚至可以说,没有免费,就没有中国的互联网。
免费的QQ、免费的百度搜索、免费的《征途》、免费的360杀毒、免费的微信……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存在着太多被免费颠覆的事物,谁都可以说免费没有价值,唯独互联网行业不行。
因为免费流量代表的是:互联网入口。
最近几年,头条系成为在免费流量上争夺最狠的互联网新秀,凭借着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爆款应用,字节跳动不断从腾讯手中抢走用户的时间,深深威胁着腾讯和百度作为互联网基础入口的地位——腾讯代表的是社交入口,百度代表的是搜索入口。
免费小说,是头条系从腾讯和百度那里争夺用户时间的重要一环,头条收购的番茄小说是目前市面上最热门的免费小说阅读软件之一。面对汹汹来袭的头条,百度手中的牌是“七猫小说”,而腾讯的牌则是阅文集团。
和短视频、搜索和社交一样,头条出了牌,腾讯和百度都不得不接。
但是谁又能说,免费就真的代表了网文的未来呢?
腾讯的未来,未必是阅文集团的未来,更未必是网文作者的未来。
所谓免费模式,背离了整个网文市场绝大多数作者的利益,其中包括一些新崛起的大神作家,仅有少部分成名已久的作家能从中获利。
这种所谓免费模式的回归,其本质上是错位的,更多地是为了背后的资本方“腾讯”服务,不管是IP还是流量,本质上代表的都是腾讯的利益。
网络文学或者可以重回免费,但那个以梦为马的乌托邦时代却早已不复存在。
或者根本从未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