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赵王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对抗秦军的虎狼之师?为什么白起要坑杀投降的赵军?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争霸战中至关重要的一役,这场由韩国祸水北引酿成的大会战,最终奠定了秦国的优势地位,经此一役,六国都失去了独立对抗秦国的能力,秦国统一天下只是个时间问题了。那么这样一场战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让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来探究一番吧。
在长平之战爆发前2年,秦韩战争已然进入了尾声,秦国以雷霆之势切断了韩国北部上党郡通向南方的道路,同时另派一军沿太行山一路进逼荥阳,韩桓惠王自知大势已去,便赶紧遣使秦昭王,欲奉上已无力保卫的上党郡以求和平。秦王之所以封锁上党郡而不是强攻,就是希望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此地,如今送到嘴边自然是不会拒绝。但上党郡的郡守却并不认同韩王丢车保帅的决定,试图死守到底,韩桓惠王无奈只能安排冯亭前去接替上党郡郡守的职务,完成献秦的任务,谁料冯亭同样不打算降秦,还做出了一个令秦国更加头疼的决定:面对实力远强于自己的秦军,冯亭自知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为打破孤立无援的窘境,他决定将上党郡17城悉数献于赵国,以此得到抗秦的援军。

上党郡位于山西省南部,夹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处,秦国若夺取此地便获得了一个跳板,既可以东进袭击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可以北上经太行山、吕梁山将赵国南北拦腰截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还是一个野心勃勃且实力雄厚的秦国,因此赵王不顾平阳君赵豹的反对,欣然接受了冯亭的敬献。秦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于公元前260年初发兵向上党郡与韩国首都挺进,希望阻止韩赵联合,成功拿下上党这块战略要地。
长平之战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赵两军的对峙阶段。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采取守势,秦军无力强攻,双方维持对峙状态。
秦军兵锋所至,韩国皆不能抗,上党郡的居民为了躲避秦军的暴行便纷纷逃亡,就在秦军不断推进的时候,数万赵军正在廉颇的带领下据守长平,他接纳了许多逃来的韩国百姓,补充人力资源以期抵挡住秦军的铁蹄。当年四月,秦军在王龁的带领下来到了长平附近,与赵国先锋展开了前哨战,阵斩其裨将后将其击溃;2个月后,秦军杀到了长平的南部,接连攻陷两座堡垒,斩杀4名都尉;又过了1个月,秦军向长平西侧进发,斩杀了赵军2个都尉,夺取了韩王山上的壁垒。面对秦军的雷霆攻势,赵军主将廉颇审时度势,决定闭守不出,而秦军虽然气势汹汹,却也拿主力据守的堡垒无可奈何,于是双方陷入了僵持。

面对前线传来的军情,赵国上下展开了大讨论,赵王一开始秉持着决战到底的策略,但在大臣楼昌的劝解下,改行媾和,他派出身份高贵的郑朱前往秦国,商量议和之事,秦王殷勤接待了赵国使者,却并未同意媾和的要求,因为秦国已经悄悄地联络楚、魏两国,以厚利换得了他们的中立态度,没有援军的赵国并非自己的对手,自然也就没必要丢掉嘴边的肥肉了。
第二阶段,秦军出击歼灭赵军阶段。在这个阶段,秦军先是设计引赵军进攻,然后再围困赵军,赵军最后不得不投降。
眼看和平的道路走不通,赵王转而采取最开始的策略,多次催促廉颇出击,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廉颇并未理睬赵王的催促,仍是雷打不动的固守,这便引起了赵王的猜忌,担心他畏敌如虎才龟缩不出。与此同时,秦国也在想办法打破僵局,他们出兵远征,位居客场,后勤供应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难以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取得胜利,好在秦国丞相范睢想到一条妙计,他安排人携带重金前往贿赂赵国大臣,要求他们散布流言,称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在流言和猜忌的双重作用下,赵王做出了足以令他后悔终生的决定,他不顾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劝阻,派遣这位虚有其名的名将之后前往长平,取代廉颇继任主将之位。刚一赴任,赵括便遵照赵王旨意,对人事和战略进行调整,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错估了当前的形势,也不明白赵军并没有决战的实力,一心准备带着军队出门决战。与此同时,秦国得知了赵军更换主将的事情,便秘密安排风格犀利狡诈的白起担任秦军统帅并加派兵力增援前线。白起到任后,立刻对形势展开分析,他知晓赵括仅有军事理论而无实际经验同时性格鲁莽,便针对性地定下了诱敌而出,一举歼灭的战术。
突然有一天,赵军发现一支规模不大的秦军向赵军杀来,得知这个消息的赵括认为机不可失,便领着主力军队向秦军发起反扑,按照既定计划,这支秦军佯装败退,往设置好的阵地退去,赵括见自己已然取得“胜利”便没多想,带着全军追了上去。很快,赵军就尾随败退的敌人来到了一座营垒面前,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全然没有战败的气氛,守卫的秦军以极为坚定的态度抵抗着进攻,赵括此时察觉情况不对却为时已晚,藏于营地两侧的2.5万伏兵此刻已趁势杀出,将赵军团团包围,同时一支5000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正在包围圈外游弋,阻拦被围赵军的援军和补给。
赵括所部被秦军围得动弹不得,只能就地修筑营地固守,秦军也没有放弃警惕,继续加派兵力围堵外围,阻拦来自赵国的一切援军。公元前260年9月,赵军已经被围困了46天,缺衣少粮的士兵们甚至得依靠人肉来填补辘辘饥肠。赵括明白等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便组织部队分四路突围,结果均被击退,绝望之余,赵括孤注一掷,亲率精锐部队再次突围,却惨遭射杀。主将的死讯传遍了赵军,群龙无首的他们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丢下武器投降。白起考虑到数量庞大的战俘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又耗费粮食,便将其悉数坑杀,仅放走240名年幼者回国散播恐慌。

至此,这场中国历史上异常血腥又影响深远的战役以秦国的大获全胜告终,而后秦国夺取上党郡,东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并在随后的不断征伐中统一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