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战役:奥斯曼帝国折戟城下
在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欧洲没有人能抵挡奥斯曼帝国前进的步伐,直到维也纳之战才遏制了奥斯曼的入侵。

维也纳战役(亦称第二次维也纳之围)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围困维也纳的两个月后。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杨·索别斯基率领的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德意志)的基督教联军打败了大维齐尔(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领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这场战役成功的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大土耳其战争”的第一场重大战役。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以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文明和欧洲国家的基督教文明的正面交锋。

自从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以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在积极向欧洲扩张,先后消灭基督教文明的巴尔干诸国与匈牙利王国。1529年奥斯曼最伟大的苏丹“立法者”苏莱曼一世借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在意大利争霸之际(参见意大利战争),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勾结,力图征服整个匈牙利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奥地利。土军一度包围了维也纳,但最终被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击退,史称“第一次维也纳之围”。而匈牙利也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收入囊中。此后土耳其持续欧洲基督教国家进行征伐,直到1571年勒班陀海战之后,土耳其的扩张势头才被遏制。

17世纪上半叶,由于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整个欧洲的实力被大为削弱。其中作为主战场的神圣罗马帝国更是在战争中落败,天主教势力在欧洲大为衰退。受此影响,受波西米亚影响逐渐新教化的匈牙利开始力图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1679年,维也纳爆发瘟疫,哈布斯堡王朝疲于对付疫情,放松了对其领地的控制。匈牙利的新教徒们随即开始起兵造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哈布斯堡很快抽出精力对付起义军。匈牙利人为了对抗哈布斯堡军队,不惜冒着背叛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恶名向土耳其求援,得到了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积极回应。穆罕默德四世是苏莱曼一世的曾孙,他一直梦想能向祖先一样重启对欧洲的征服,完成先人未竟的征服大业。于是在1682年,穆罕默德四世动员了17万大军,向中欧进发。

欧洲各国虽然得到了土耳其入侵的消息,但是却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土耳其有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可以在短时间内组织动员一支大军,同时土耳其禁卫军“耶尼切里”是一支专业的常备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欧洲各国特别是神圣罗马帝国依旧保持着分散的封建领土体制,各类战争还在普遍依赖募兵和雇佣兵作战,仅有的几个建立常备军的国家要么规模很小,要么与神圣罗马帝国有着矛盾(如法国)。因此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只得放下架子去找与自己素有过节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国王杨·索别斯基,请求联合作战。索别斯基虽然与土耳其也有过冲突,但是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矛盾更加尖锐。然而在基督教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索别斯基捐弃前嫌,与神圣罗马帝国联手作战。

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与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维也纳战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83年3月到7月。土耳其军队在这个阶段集合了众多军队向维也纳进军,而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无法抵抗,导致维也纳被土军包围。

1683年3月,土耳其军队抵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巴尔干各仆从国与匈牙利新教徒的援军也纷纷赶来会合,使得土军总兵力达到25万之多。忙着游山玩水的穆罕默德四世放心地把15万军队交给了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由其负责对维也纳的征伐,自己则坐镇贝尔格莱德静候佳音。卡拉·穆斯塔法的家长期把持奥斯曼宫廷大权,垄断了大维齐尔的职务。他本身亦有野心,想要攻下维也纳,从而将自己家族的权势推向顶峰。而神圣罗马帝国与波兰还是落后的封建领主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成规模的军队。联军只得任由土耳其军队深入奥地利腹地,直逼维也纳。

第二阶段,从1683年7月到9月。在这个阶段维也纳面对土军的进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抵挡住了土军的进攻。

1683年7月,得知土耳其军队逼近,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两脚抹油逃出了维也纳。接手维也纳的防务的斯塔伦贝格伯爵,马上下令拆除了维也纳城墙外的所有建筑。此举堪称及时,因为在拆光民居的第二天(7月14日),土耳其人就杀到了城下。如果晚拆一步,这些民居将成为土耳其工兵很好的掩蔽工事。

奥斯曼人围城经验丰富,两日之内就在城外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和营地,挖掘了漫长的战壕,彻底断绝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穆斯塔法带来的150门大炮,在各军炮手的操作下,开始连续不断的轰击维也纳城墙。但维也纳是按照棱堡防御体系建设的,炮兵的射击效果大打折扣——奥斯曼人的炮兵理念基本还停留在三十年战争之前的水准,很难对经过历次重修的维也纳造成重创。

除了炮轰,土军还挖地道进行偷袭。其中一次挖掘造成一家面包房的烤炉震动,引起面包师的警觉。他随即向守军告警,并引导守军发现了土军的地道,并将其破坏。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发明了一种土耳其新月形状的面包。这就是我们当代所熟知的羊角面包(也称牛角面包或可颂)的起源。

围城持续了近两个月,维也纳守军已经因伤亡、缺粮和流行病爆发而变得精疲力尽,城内的饮用水也开始短缺。就在这时,基督教军队终于动员完成,由洛林公爵查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联合指挥的47000帝国军与索别斯基指挥的27000波兰军于9月4日抵达维也纳郊外,开始进行解围。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

第三阶段,1683年9月12日。在9月12日那天,联军赶到维也纳后,打败了土军,解除了维也纳的困境。

虽然联军的援军及时赶到,但总兵力还不到八万人,土耳其军队仍有两倍的优势。卡拉·穆斯塔法对联军并不重视,只是派遣仆从国军队前去迎击。结果,来自克里米亚汗国的鞑靼骑兵拒绝为宗主国效力,而巴尔干仆从国的军队面对自己的基督教兄弟多少心有愧意,作战也不积极,很快被联军击败。

1683年9月12日早晨,索别斯基指挥联军打响了维也纳解围战。上午的战斗主要由洛林公爵和萨克森选帝侯指挥的左翼进行,联军部队多是参加过三十年战争的老兵与他们培训的新兵组成,熟悉地形的他们顽强地进行攻坚,而帝国胸甲骑兵更是对奥斯曼的西帕希骑兵形成了优势,运用连队墙式冲锋不断击垮土耳其的骑兵。其中年仅19岁的欧根亲王第一次参战,他率领自己的骑兵中队,将自己当面的奥斯曼骑兵击溃。

双方战至中午,卡拉·穆斯塔法深知如果自己被击败,就会被苏丹问责处死,遂命令部队拼死顽抗;而帝国军的进攻势头已疲,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双方逐渐形成僵持局面。但到了下午4点,波兰军已经准备完毕。随着索别斯基一声令下,3000名波兰精锐翼骑兵发起了冲锋,东欧轻骑兵与德意志骑兵紧随其后,共计1.8万名骑兵发起来当时最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土军瞬间溃不成军,

克里米亚鞑靼骑兵见宗主国军队落败,掉头就跑。维也纳的守军也乘机冲出城外配合援军作战,土耳其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被击毙15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而联军仅伤亡3500余人;缴获大炮300余门。面对胜利的索别斯基激动的引用了凯撒大帝的那句名言“我来,我见,上帝征服”。

帝国军的两位统帅:洛林公爵查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年仅19岁的欧根亲王也在此战中一举成名

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在战前进行祈祷

这场战争使得奥斯曼帝国西进欧洲的步伐受阻。为了推卸责任,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先后将参战的数十名将领处死。但苏丹的处决令也随后送达,一代权臣的脑袋因此被送到帝国旧都埃迪尔内,以儆效尤。

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无疑是欧洲文明和奥斯曼帝国的命运拐点。索别斯基统帅联军在维也纳解围战中取得的辉煌战绩遏制了土耳其的扩张,保护了欧洲基督教文明,使笼罩在奥斯曼土耳其战争威胁中的欧洲为之一振,极大地鼓舞了欧洲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土耳其侵略的决心和信心。此战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土耳其战争”的序幕,一直到1699年,以神圣罗马帝国军为首的欧洲基督教军队收复了巴尔干以北的大部分失地。而对奥斯曼土耳其来说,其战略形势则转攻为守,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里只能不断地面临被欧洲国家和俄罗斯竞相蚕食的命运,直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灭亡。

9月12日的维也纳解围之战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