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掀起东洋的滔天巨浪
一个国家成国际列强,一个国家则黯淡无光。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开始。1840年以来,中国人在复杂的时局中步履蹒跚。1894年的甲午战争,于中国,是洋务运动的集中失败展示,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一次重大挫折。于世界,是东方大国进一步被殖民被开放的缺口,是日本“脱亚入欧”的大动作。要了解这一场战争,我们要从几个方面讲起。

第一个方面,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仍处在愚昧时代。几乎对世界一无所知,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19世纪50-60年代,不安于现状的“洋务派”崛起,展开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办汉阳铁厂及兵工厂的张之洞,创办北洋海军的李鸿章都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与此同时,在邻国日本, “明治维新”亦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一场全方位学习西方的运动——殖产兴业,脱亚入欧。

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统治阶级依然沉浸在洋务是不是“奇技淫巧”的争论之中,而日本希望以“征讨清国”为起点,一举跻身列强。

第二个方面,1888年成立的北洋舰队可谓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成果。清廷自英国,德国采购多艘铁甲舰,并在旅顺,威海卫等地修建海军基地。在李鸿章苦心经营之下,实力一度达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然而,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骑兵军官出身,并不熟悉现代海军,这为后来北洋舰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北洋舰队组建后期,舰船已经数年未能更新,而日本海军的装备水平突飞猛进,甚至还能略胜清军一筹。

同时,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而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向外转移矛盾的机会。东学党则于朝鲜全罗道发动农民起义,后来蔓延全国。朝鲜王朝无力处理,请求清廷协助。4月,清军登陆朝鲜,并知会日本。东学党之乱在中日军队到达后被迅速平定,袁世凯以叛乱已平为由,希望中日双方撤军,但日本提出中日驻军朝鲜,改革内政,光绪帝拒绝。随后,日军在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国王被囚,形势告急。李鸿章迅速反应,调集清军海陆部队驰援朝鲜。

这场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陆战主要为平壤之战,海战主要为黄海海战。

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拉开序幕。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驻守平壤的清军总兵力有9,500余人,日军则有1.6万人,双方战力差距很大。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崑率部队浴血奋战,日军未能占到便宜。于是日本海军进入黄海鸭绿江出海口以西约50公里处大鹿岛附近(今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外海),偷袭北洋舰队。

海战在中午开始,双方都在10时23分-11时30分注意到对方。由于清舰刚从朝鲜运兵回来,加上未装舷侧速射炮,侧面火力贫弱。而定远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舰队以一字形排开。日本舰队则早有准备,由坪井航三率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为前锋,伊东祐亨带领的本队慢速六舰在后排出一字阵。

由于陆军出身的丁汝昌并不熟悉海军作战,实际进行指挥的应是定远舰管带(舰长)刘步蟾。12时,北洋海军变阵,排成尖峰形。13时开始炮击。时间不久,水师中央成凹陷形。

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

“当时在定远船上的总炮手英国人泰勒看见刘步蟾变换阵型,知道形势不好。他先吩咐炮手不要太远就放炮,不要乱放炮,因为船上炮弹不多,必命中而后放。吩咐好了以后,他上望台,站在丁提督旁边,准备帮丁提督指挥。但丁不懂英文,泰勒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刘步蟾下令猛攻日本旗舰松岛号,14时,松岛号虽身中数弹,却因为炮弹火药不足,没有爆炸和沉没。致远舰则冲出队列,试图撞沉吉野号,未能成功。致远舰伤势过重沉没,管带邓世昌落水后以身殉国。这次海战后世亦称为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事以辽东半岛的陆战为主。

日军向虎山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退,日军随后占领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跑主将卫汝贵,造成清军全线崩溃。后来日军占领九连城和安东县,又在庄河花园口登陆,攻占金州,大连湾沦陷,至此清军的鸭绿江防线不复存在。

日军吉野舰

旅顺沦陷后,日军发动旅顺大屠杀,对旅顺城进行四天三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造成旅顺超过两万名平民死亡。北洋水师则困守港内,未能力战。

第三阶段,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战事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当时,镇远舰退入威海卫时触礁,无法继续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日本第二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威海卫被攻陷,刘公岛成为孤岛,定远号被下令炸沉,刘步蟾与丁汝昌自杀,北洋海军投降,剩余舰船被俘。

镇远号铁甲舰 北洋水师的主力舰

随后,在陆战中北线日军和清军,湘军,淮军,毅军分别爆发了战斗。田庄台决战后,清军主力被围歼,清廷被迫议和。

1895年,大清接受《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脱离中国的朝贡体系。第二,大清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第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第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第五,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第六,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马关条约》日文本

马关条约之后,中国面临的列强威胁更加严重,救亡图存的呼声日渐高涨。后续“赎辽费”等问题更使得中国陷入列强的博弈之中。中国知识界和社会各界开始以各种形式表达诉求,展开救国行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也自此始,北洋新军成为日后中国近代史中不能忽视的一股新军事力量。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