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之子》是“超现实画家”马格利特创作生涯晚期的一幅作品,集其创作大成之作。他尝试用绘画来表现绘画之外的东西,探索意识与无意识的绘画创作。
我们看到的每一件事背后都隐藏着另一件事,我们总想看到被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所掩盖的东西。
——雷内·马格利特
他认识到,他所做的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现实,很像我们梦中所做的那样: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却不知道。
——贡布里希

雷内·马格利特,1898年出生于比利时埃诺省莱希纳,家境殷实。在他14岁时,他的母亲投河自杀,这对马格利特的性格和成年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和影响。
虽然马格利特自身否认这种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马格利特创作的多幅作品中,均有将人物脸部覆盖的形象。这个形象,或许就是源自他所见到的母亲被打捞上来的时候,脸部盖着白布的样子。

马格利特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偶然在书本中发现了意大利画家基里柯的作品《爱之歌》,这幅画作呈现了一个偌大的广场,古希腊石膏头像和橡胶手套在空间中并置,让人感觉虚幻又诡谲。
“这张画,展示着一种凌驾于绘画之上,诗一样的优越性……”,因为这一幅画,马格利特开始踏进超现实主义的门槛,尝试用绘画来表现绘画之外的东西,探索意识与无意识的绘画创作。
说到超现实主义,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画风与性格都及其疯狂的达利,他的画作是显而易见的超现实,梦幻、诡异还炫酷。
相对于疯狂的达利,马格利特倒显得内敛、保守而传统,他的画作中刻意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少有出现抽象的风景,或是达利式的融化后、重新组合的不明生物,多对是寻常可见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东西,青苹果、鸽子、云朵、房屋等等。

《人类之子》是马格利特创作生涯晚期的一幅作品,可以说得上是集其创作大成之作。
画面中的主体是一个站在矮墙前面身着大衣的男子,这位男子不断地出现在马格利特的画作之中,也难怪会被人认为这是画家的自画像。
他戴着圆形礼帽,活脱脱一个有教养的绅士的形象,这顶举世闻名的圆形礼帽,实际上是当时比利时普通职员的标准搭配。
据说,在1926年到1966年间,马格利特创作了超过50件与圆顶礼帽有关的作品。

画作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于,男子的大半个面部,都被一个悬空的青苹果所遮挡。然而,虽然看似苹果遮住了面部,但整个脸部轮廓并没有被破坏,并且还能在边缘看到男子眼睛偷看苹果的部分。
看似被破坏,却保持完整,这是在马格利特肖像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手法。
马格利特的肖像画作品与大多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他的画面上往往没有真实的肖像,而是仅出现一个人物轮廓,而轮廓中被其他景象所代替。
拟或是画面出现的人物,但人脸总被一些物品所遮挡,偶然飞过的鸽子、悬空的苹果等等,这就让观者急切地想要去知道被遮盖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至少它部分地隐藏了脸部,所以你能看到明显的脸、苹果,隐藏了好似明显但隐藏着的人的脸。”
关于这幅画,马格利特说:“有一种兴趣,它隐藏在有形的事物中,不显示给我们。这种兴趣可以表现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一种冲突,一种隐藏的可见和存在的可见之间的冲突。”
他也曾在观众回信中提到的:图像“背后”什么也没有,在画面的颜色“背后”有画布,在画布的“背后”有一面墙,在墙的“背后”……可见的事物“背后”总会有其他可见的事物,然而,一个视觉世界的形象“背后”,什么也没有。”

是否感觉有一股浓郁的哲学意味扑面而来?
是的,马格利特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画家,他认为自己是个思想家、哲学家,只不过是正好采用了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应该也最终会走向哲学,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哲学家。”这句话形容马格利特再恰当不过了!
马格利特的风格,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并且并不多变——内敛而深沉、细腻而完美,他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观者:其实你们一直是渴望神秘的,而一直想要看到的事物,就是被隐藏在可见事物背后,所看不到的东西。

马格利特的画作都像是一个寓言,一个字谜,需要观者静下心去观看。他的画作中保留着“真实性”,却又用遮盖、措置以及巧妙命名等方式引起观者再三观察、思考其内涵。
如果说超现实主义大部分画家,都在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带人玩游戏;那马格利特的画作,则是让人陷入一个真实悬疑片。他的作品细腻而又充满戏剧性,通过理性的视觉错置,颠倒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经验,产生出精神上的震撼性。
在他的画中,原本真实存在的熟悉世界发生了异化,现实已经成为谜题,人们需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得其所要。
在今天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图像时代,创造图像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大,对任何人来说,或许对所见所知有所保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关于《人类之子》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代表作之一;
画作创造了身着大衣,头戴圆礼帽的经典人物形象;
作品体现了“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这一理念;
画作以遮盖、措置等方式,引起观者的观察、思考;
《人类之子》表现的独特的超现实主义,仍是通俗艺术、传媒艺术的灵感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