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该作已成为法国的象征。
当我努力创作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好转了……即使我没有为我的祖国战斗,也可以用我的画作来歌颂它。
——德拉克洛瓦
当德拉克洛瓦看到三色的旗帜在巴黎圣母院上空飘过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革命的热情使他拿起笔,纪念那些值得歌颂的人。
——大仲马

1830年7月26日,经过第二次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这一做法激怒了法国人民,他们再次采取暴力革命。
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枪支和石块,向王宫的壁垒进军。
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勇敢地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之前,他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
人民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巷战,最终战胜了保皇党人的军队,推翻了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的专制统治。

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工作室,距离巷战最激烈的地点非常近,他虽然未曾亲自参与战斗,却也目睹了不少悲壮又真实的革命场景。
亲眼所见革命之残忍,这只“浪漫主义的狮子”义愤填膺,决定将革命中的一幕作为主题,完成一件作品。
德拉克洛瓦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我不能为这个国家战斗,但是我可以为这个国家作画。”
我们今天所见的画面中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草图基础上的最终定稿。
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与其两侧倒下的尸体及战斗的勇士,构成了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顶天立地”的三角形。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丰富而炽烈的色彩,与充满张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
硝烟中前仆后继的革命战士,以及画面右侧依稀可见的巴黎圣母院钟楼,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再次发声,这是由巴黎的人民掀起的一场伟大革命。

回到画面中心,这位女性形象为什么被称作“女神”?她有哪些特别之处?
从构图上看,她位于三角形的顶端, 给人以“统治”和“掌控”之感。德拉克洛瓦让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一同出现在画面中。
女神有着希腊雕塑般的脸庞,穿着格外古典朴素,与周围男士们的衣着形成对比。如此,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其次,这位人物确实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女神头顶的红帽子,是古代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曾经佩戴过的,叫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获释的奴隶会佩戴这样的帽子,它因此与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
十八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这顶“自由之帽”也多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在西方艺术里,裸露的身体,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古希腊时期与神有关的雕像,画中这位女性形象,袒露的胸部和赤裸的脚亦是如此。
但画家笔下的自由女神,并未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裸露上半身,而是穿了一件斜肩的希腊款长袍,给人以一种奔放、飘逸、解脱束缚之感。
这一形象也与另一个喜爱斜肩长袍的女子——带翼的胜利女神产生了联系,是画家关于“自由”终将引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暗示。

再看看与自由女神浴血奋战的人民。
画面最左侧穿着白色衬衫和破旧围裙的形象代表工人。他右手拿着本属于步兵的军刀,挎着步兵的背带,腰间别着左轮手枪。

左下方的暗处,一位头戴查理十世冲锋兵帽,右手拿刀,左手紧握石头的青年伏在战壕上,仿佛随时要起身冲向前方一般,紧张地瞪圆双目。

站在女神右手边的男性,从他的装扮上,可以推断出他属于资产阶级。头戴高帽,手持猎枪的男人神情略显凝重和谨慎,又似乎有些许迷茫。
他的真实身份也引发过人们的思考与讨论。有些评论家认为这就是画家自己,而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成立。
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亲身参与这场革命。但是,在新古典主义统治画坛的那个时代,作为浪漫主义中坚力量的德拉克罗瓦,在绘画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在战斗呢?

画面右侧是一个神情兴奋而无畏的小孩。他朝左斜挎着一只查理十世军武器包,双手拿枪,右手高举跨步向前。

女神左下方的青年趴在石头上,抬头望向自由女神,神情体态流露着渴望。他的着装与女神手中紧握的三色旗相呼应。

画面下方是两名倒在地上的男子。其中左侧的这位衬衫凌乱,下半身更是只剩下一只袜子,裤子早已不见踪影。右侧男子的外套和裤子好像被人解开过,脚上的袜子也显得十分松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仅仅是因为战争激烈的原因吗?
结合整幅作品及其表达的历史事件来看,似乎没这么简单。
根据仅剩的衣物,可以大概推断出他们的身份——查理十世的国王军。从这两位人物身上,观众似乎可以嗅到一丝被“洗劫过”的气息,他们的衣物也许正在某一位革命者身上。

艺术家刻意制造了这样一种血腥的矛盾感,因为他意识到人民争取自由固然没错,但当自由成为口号,和暴力绑在一起,就会造成非常可怕的结果。画面里的这些尸体,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不仅是人民争取自由很难,理解自由的过程,也同样是漫长而曲折的。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展出时就引起轰动。七月革命结束后,这幅画作被新政权购买,但却立刻被雪藏起来。
十几年后,拿破仑三世上台,德拉克罗瓦给他写了封信,希望他能有容人的雅量。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这幅伟大的作品才得以公开展示,并在1874年被收入卢浮宫。
《自由引导人民》一直是鼓动革命的重要宣传品,它的版画复制品和印刷品广泛流传,并被印在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钞票和1982年的邮票上。

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引导人民》的确是一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艺术家在这幅大型纪实类政治宣传画中,巧妙地将严酷的当代现实与诗意的古代寓言相结合,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
这幅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自由引导人民》,也最终成为法兰西自由精神的象征,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还在法兰西的国土上空久久飘扬。它提醒着全世界的人民:虽然路途艰难,虽然我们会犯错,但自由女神永远在我们身边。

关于《自由引导人民》
作品取材自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作品之一;
与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相呼应;
是一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堪称近现代艺术史中第一幅纪实类政治宣传画;
《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法国自由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