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代表作《枪杀起义者》,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在艺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幅作品成为表达政治情感,反对战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完美范本。
戈雅的作品的主角是面对射击队的普通平民,目的是引起西班牙观众的愤怒和仇恨。这是一幅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描绘了沉重的情感。
——阿瑟·丹托(艺术史家)
我们只考虑事件——这是否意味着《枪杀起义者》是一种高级新闻业,它是牺牲事件的现场报道吗?我为我曾有这样的想法感到惭愧。这幅画越看越非同寻常,戈雅的作品拥有这样的魔力,时间越久,你能感受到的越多,并且你会为之前的判断感到后悔。
——肯尼斯·克拉克(作家)

《枪杀起义者》(局部)
1814年,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完成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引起画坛的轰动。这幅作品记录了拿破仑军队的入侵,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战败被枪决的场景。
画名为《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简称《枪杀起义者》),以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和极致的情感表达,使整个事件展现在“聚光灯”下,成为那个时代,第一批突破传统绘画语言的历史题材作品。
画面的内容、表现方式和画面传递的情感力量,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在战争下的遭遇和心理状态。作品尺幅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
这幅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造的?它又以怎样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枪杀起义者
1799年11月10日,拿破仑一世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任领事,并于1804年加冕为皇帝。
当时,西班牙控制着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这对法国来说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法国和西班牙最初是盟友的关系,曾联手解决了葡萄牙问题,并瓜分了葡萄牙。
然而,1807年11月,拿破仑竟打着加强西班牙军队的幌子,派驻2.3万名法国军队进入西班牙。1808年2月,法国的入侵目的昭然若揭,可这时的西班牙已毫无反抗之力。
1808年5月2日,不堪压迫的马德里人发起反抗,在马德里市中心的太阳门广场,与法国士兵进行了数小时的激烈战斗。不幸的是,起义失败,大批革命志士被捕。
接着,法国军队无视西班牙的独立地位,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于5月3日晚间和次日凌晨,枪杀了数千名起义者。
战火蹂躏过的国土,犹如饱受疾病折磨的戈雅一样,令他感到痛苦和疲惫。他的朋友们以不同的方式,对法国的入侵表达不满和反抗,但戈雅由于宫廷画家的身份,经常被要求绘制法国统治者的肖像。
在权威下,戈雅无法反抗,只能压抑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勉强生存。
1814年2月,法国人终于被驱逐,戈雅向西班牙临时政府提出了要求,“以我的笔,与爱国志士同在”。政府接受提议,戈雅开始了《枪杀起义者》的创作。

处于光线明处的西班牙民众
在画中,艺术家明显地区分了两群人:一组是入侵者的射击队,另一组是枪口下的西班牙民众。
艺术史学家肯尼思·克拉克曾评价,“戈雅的天才之举,使士兵们的形象与民众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画面中出现的戏剧性光束,将两组人区分开,并且明确地表达出了艺术家的态度。最明亮的光照向左边的受难者,法国士兵则处于昏暗的黑夜中。
画面最中心的地上是已经被处决的民众,满身鲜血;中间站着一位白衣青年,他双臂向上张开,围在他身边的是无辜的充满惧意的普通群众。

白衣男与里贝拉的《圣菲利普的殉难》
艺术家巧妙的构图和16世纪的宗教历史画,尤其是和圣徒受难程式有着强烈的呼应关系,比如白衣男子的站姿和里贝拉的《圣菲利普的殉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男子举起的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见殉难者被钉十字架的钉孔,加上卡拉瓦乔式的追光,在这种氛围下,这样的暗示,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情感。
黑暗中的射击小队被阴影笼罩,黑漆漆的成为一个整体。这些人物都是背向观众,因为他们并不是这幅作品想要表现的主角,只有一个想要偷窥的士兵露出了脸的一小部分边缘。

暗处的法国射击队
黑夜中隐隐隐约出现了一座中世纪教堂,它可能已经被法国人用做了军营。

远处被当作法国军营的教堂
在《枪杀起义者》中,艺术家借鉴了许多早期的艺术作品,但是并没有沿用以往作品的程式化构图。戈雅在作品中展示了之前时代所没有的绘画风格,甚至是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所没有的一种独特气质。
同样表达革命、战争题材的爱国情绪作品,戈雅的《枪杀起义者》、籍里柯的《美杜莎之筏》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都强调了戏剧性的场面,聚焦了矛盾的核心区。

籍里柯《美杜莎之筏》1818–1819年
但构图上,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更注重戏剧性的动势,而戈雅的作品更多的则是一种静态的爆发力。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法国浪漫主义看起来更加注重古典时代的理想美,而戈雅则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
《枪杀起义者》的构图结构以及其所传递的政治意义,已经成为一种范本。
以至于戈雅之后的现代主义大师,经常效仿这件作品,一方面有着致敬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借古讽今的意味。
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马奈,在1868年也创作了一幅类似的作品。

马奈《处决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868年
戈雅的作品对于毕加索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创作于1937年的《格尔尼卡》,反映的是西班牙内战期间纳粹德国轰炸格尔尼卡的场景。
另外,毕加索1951年创作的《韩国大屠杀》,更直接地提取了《枪杀起义者》的构图。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从内容上看,《枪杀起义者》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在艺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画面中所传递的强烈情感,独特的构图和隐晦的暗示是它最大的亮点。
从形式上看,这幅作品成为表达政治情感,反对战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完美范本。
不论以何种角度而言,这幅作品都是同类题材的佼佼者。作为它的创作者,戈雅在理想和技法方面,完全打破了18世纪绘画传统,开创了新的表现方式,有观点甚至认为,近代绘画始于戈雅,不负“画家中的莎士比亚”这一称号。

毕加索《韩国大屠杀》1951年
关于《枪杀起义者》
突破传统绘画语言的历史题材作品;
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在战争下的遭遇和心理状态;
作品中展示了之前时代所没有的绘画风格;
画作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作品的构图结构及其传递的政治意义,已成为一种绘画范本;
画面中所传递的强烈情感,独特的构图和隐晦的暗示是它最大的亮点;
影响了后世艺术家,如马奈、毕加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