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之前,世民和众妖魔做过什么;尔后,他们将做什么,马兹达对此了如指掌。还尘世以公道,惟阿胡拉才能办到。他的所思所想正是我们的愿望。
《阿维斯塔》是古代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献,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同时也是伊朗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约公元前1750年,生活在第聂伯河和乌拉尔草原之间的雅利安部落开始分化迁徙,其中的一部分来到现在的伊朗高原定居下来,开创了古波斯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之后,公元前11世纪,古波斯进入宗教时代。《阿维斯塔》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先知琐罗亚斯德
《阿维斯塔》大致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维什塔斯普国王御令重加编定,成书21卷815章,用金字抄写在12000张牛皮革上,一式两份,一份珍藏在拜火神庙图书馆,一份珍藏在皇家图书馆。公元前300多年,亚历山大东征,皇家所藏圣书被付之一炬,拜火神庙所藏则被带回马其顿,被翻译成希腊文后亦被销毁。

亚历山大东征
到了萨珊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地位逐渐提升,至3世纪被确立为波斯国教。《阿维斯塔》也受到格外的重视。阿尔达希尔一世和沙普尔二世都曾下令整理编定。《阿维斯塔》也正式被确立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这一时期,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阐释圣书的帕拉维语文献。现存的《阿维斯塔》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编定的。
萨珊王朝编定的《阿维斯塔》分为《伽萨尼克》《达蒂克》《哈塔克·曼萨里克》三部分,每部分七卷。其中,《伽萨尼克》是对《萨珊》颂诗的阐释,主要讲述天国的知识;《达蒂克》涉及宗教法规和礼仪,主要讲述尘世的知识;《哈塔克·曼萨里克》讨论天国与尘世的联系。
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的衰颓,《阿维斯塔》屡遭兵燹和异教毁坏,散佚大半。历经沧桑残留下来的“吉光片羽”,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古波斯宗教和神话尤显珍贵。
现存的《阿维斯塔》,并非专指圣书的阿维斯塔文残本,还包括帕拉维语和波斯语的注释文字,可分为六部分,即《伽萨》《亚斯纳》《维斯帕拉德》《亚什特》《万迪达德》《胡尔达·阿维斯塔》,内容广泛涉及(1)宗教文化:包括宗教伦理、教法、仪轨和传说;(2)世俗文化:包括伦理道德、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诗歌;(3)科学文化:包括星相、地理、医学等。
《伽萨》是《阿维斯塔》中最古老的部分,相传出自琐罗亚斯德之口。作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位先知。琐罗亚斯德在《伽萨》中,以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提出了“善恶二元”的宇宙观,并阐述了扬善抑恶和善必胜恶的宗教观、以“拯世救人”为主旨的“三善”(善思、善言、善行)原则。
在琐罗亚斯德教的观念里,世界上的一切善,全是由阿胡拉·马兹达所创造;世界上的一切恶,全是由恶魔阿赫里曼所创造。《伽萨》热情讴歌了善本原阿胡拉·马兹达和代表他各种优良品德的六大神,无情揭露了恶本原阿赫里曼及其众妖魔,并具体描述了两者之间的斗争。作为伊朗上古宗教时代的产物,《伽萨》无疑是教主琐罗亚斯德以诗体神话的形式,对当时的宗教斗争所作的真实生动的记载,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意义。

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
《伽萨》之外,《阿维斯塔》的其他五部分在热情讴歌善界诸神的同时,还讲述了传说中和历史上伊朗帝王英雄的故事,将善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结合了起来。如《伽萨》中提到的国君仅凯·维什塔斯普一人。而《阿维斯塔》后几部分中称颂的帝王英雄、先知弟子和男女圣徒,仅《法尔瓦尔丁·亚什特》中的“人名录”就有240多位。
《阿维斯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纯洁、善良、勇敢、自由的赞美,不啻为反映古伊朗地区人民精神面貌的明镜,在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名家评论】
琐罗亚斯德的千古绝唱,令我这个写诗的人着迷,情不自禁地聆听他来自天国的美妙歌声。
——(印度)泰戈尔
【扩展阅读】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商务印书馆,2010
元文琪著《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