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上古印度的百科全书
最初是一片虚无的状态, 既没有太空, 也没有太空以外的天, 谁来庇护和怀抱着大千世界?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吠陀时代产生了众多文化瑰宝,其中的《梨俱吠陀》就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是婆罗门教(前生为吠陀教)的根本经典之一。

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抵达印度河两岸和五河地带,开启了印度文明上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信奉吠陀教,他们的诗人、歌者创造出了大量讴歌自然和赞颂神祇的诗歌作品。由于没有文字,这些诗歌长期以口头唱诵的传承。公元前800前后,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将诗歌加工整理,编纂成书,命名为《梨俱吠陀本集》。“梨俱”是光辉的意思,“吠陀”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在婆罗教义中又有“圣智”“圣典”的意思。

《梨俱吠陀》又翻译为《歌咏明论》。全书10卷,收诗1028首,长短不一,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有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从形式上看,《梨俱吠陀》是一部诗歌总集,类似于中国的《诗经》。剥去神话的外衣,在朴素浪漫的语言下,直观地反映了上古印度文明的风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战争、祭祀、巫术、种姓、习俗、神话、文学、哲学、天文、地理等等,可以说是一部上古印度的百科全书。

19世纪印度手抄梵文书法《梨俱吠陀》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有不少诗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书中不少诗含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书中的诗多达15种格律,讲究音量节奏,长短音节交替使用,其中三赞律(Tristubh)、唱诵律(Gayatri)、大地率(Jagati)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些诗律无疑为后吠陀的古典梵语诗律奠定了基础。

文学的外衣下,《梨俱吠陀》包裹着许多宗教内容,反映了上古印度先民原始的多神教信仰。他们崇拜种种神化的自然力、祖先及英雄人物,塑造了数以千计的自然神(阿耆尼仙人说有3339位)。诸神活动在整个宇宙,包括天界、空界、地界,各神支配也略有差异,如特尤斯为天位神,因陀罗为空位神,阿耆尼为地位神。书中经常提到的自然神共33位,天、空、地三界各11位,其中对因陀罗歌颂最多。在书的末尾,还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

《梨俱吠陀》歌颂最多的神——因陀罗

除了宗教内容,《梨俱吠陀》中还富含大量的哲学思想,比如关于宇宙本原问题。据颂诗《无有》,宇宙最初是一种“太一”的混沌状态,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诸神和宇宙万物在“太一”中孕育,继而在“太一”创生出世界之后出现。

作为吠陀经中最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可以说是上古印度文明的最重要文献资料,包含了大量先民的智慧,是印度的宝贵遗产。

【名家评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应,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有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根据比较神话学,这一最初的过程,至少就各印欧民族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它的起源——印度的吠陀经。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扩展阅读】

林太著《〈梨俱吠陀〉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巫白慧著《〈梨俱吠陀〉神曲选》,商务印书馆,2010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