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
道教附会的初祖与道教的元典,了解道家道教思想的源头。

七月十二日这天风和日丽,一切都似乎平平淡淡。然而, 把守函谷关的士兵却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的领导也站在函谷关下。 领导说他要找一个一看就不是平常人的人。怎么才算是不平常的人呢? 前呼后拥吗? 头上长角吗?

这时有人驾着牛车过来了。车上坐着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他身上穿着一件粗布衣裳,手里拿着一把蒲扇,眼睛半闭像是在养神。这青牛、牛车还有车夫也都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 但偏偏这位领导却迎上前去,还行了弟子礼:“请圣人在这里多住几天。”

不管老头怎么推脱,这人都不松口,一定要招待老头。老头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将大道传给他。这就是老子传授尹喜的故事,也是《道德经》的由来。

图 1:《老子八十一化图》之“过函关”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博学多闻。 就连孔子都向老子请教过周朝仪礼,还把他比作深不可测的龙。确实,老子理解孔子的所作所为,孔子却不理解老子的所思所想。老子早就预见到了:周礼是不可能恢复的,孔子的梦想注定不能实现。 那么,老子到底想些什么呢?答案尽在《道德经》 中。

儒家经典《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然后才能治国。 老子等道家人物则不然,他们主张身和国有着相同的结构,修身和治国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汉代的河上公就解释说:“有礼、法可循的道,是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但这不是自然之道,不能持久;自然之道应该用‘无为’来养神和安民。”养神针对的是身,安民针对的是国,而无为则是贯通修身与治国的道。 简单来说,精气神就好比臣民,意志就好比君王。 有道的人不会浪费精气神,有道的君王不会折腾臣民。

比如,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 的治国方针就实践着道家的理念。 休养生息意味着减免赋税和徭役,从而恢复生产。汉武帝时储备的国力都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 道家逐渐退出政治领域, 《道德经》的应用也从身、国并重退缩到以身为主了。

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对这段历史,尤其是汉武帝以来的历史并不满意。 他认为: 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 但老子和《道德经》没能实现“天下有道”;因此太上老君“重出江湖”,任命张道陵为天师,让他帮助君王和百姓走上正道。《道德经》 固然重要, 但是必须赋予全新的解读,因此张道陵写下了《老子想尔注》。 比如, 在解释“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一句时, 《想尔注》故意将“赘” (多余)写作“餟” (祭神),为的就是强调遵奉大道的弟子不能杀牲献祭。 杀牲献祭显然是一种“有为” 或者说“折腾” ,《想尔注》对它的批评可以算是对《道德经》的创造性发挥。

图 2: 《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传正一”

后来他的孙子张鲁控制了整个汉中及邻近地区。 作为天师, 张鲁用“道”来教导百姓修身; 作为一方诸侯, 他也用“道”来治理百姓。 天师下属的高级神职人员叫作“祭酒”,祭酒和天师一样,有着教化和行政两方面的职能。就这样,老子的《道德经》又一次同时应用于修身和治国。 随着曹操征服汉中,这场道教实验才告一段落。

六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出一种“三洞四辅”的体系,这是对不同道派和传统的排序。太上老君地位依然很高,但是《道德经》却只是“四辅”之一,处于辅助地位。即使李唐王朝把老子认作祖先,又无比推崇《道德经》,依然不能改变这种局面。

直到北宋以后,“三洞四辅”的体系崩溃了, 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道德经》 在道教内部的地位才重新变得重要起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阅读数 6.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