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欢迎文成公主入藏而修建的宫殿,西藏政教中心所在地。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
当你沿着旧时的古道,和熙熙攘攘人群一起,走向海拔3670米的圣城拉萨时,抬头仰望,视线穿越高原特有的稀薄而透明的空气,你可以在数十公里外就看到一座雄伟的宫殿,这就是布达拉宫。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动耳的梵音中,这座屹立于红山之巅,光彩夺目的宫殿,毫无疑问就是高山上永恒的明珠。

远眺布达拉宫
公元七世纪,雄心勃勃的吐蕃第33任赞普,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松赞干布率领居住在山南一隅的部族走出家园。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部落兼并战争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逐步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公元631年,松赞干布将都城由逻些迁往拉萨,并开始着手和东方的大唐王朝建立友好的关系。公元641年,为了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决定在拉萨的红山之上修建一座宫殿,“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而这正是第一代布达拉宫的由来。

布达拉宫中所藏的松赞干布像
据史料记载,第一代布达拉宫是一座坐落于拉萨西北红山之上,三座九层,共1000间房屋的巨型楼宇。红山内外有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可谓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但是可惜的是,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布达拉宫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当年的布达拉宫今日已几乎消失殆尽,只有法王洞和帕巴拉康等少数建筑得以保留。
今日的布达拉宫应该被称为第二代布达拉宫,或者叫做布达拉宫2.0。1645年,当时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固始汗为了巩固当时青藏高原的王国和硕特汗国,宣布重建布达拉宫。1690年,西藏政治家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了灵塔,扩建了“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又先后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布达拉宫逐步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占地总面积共有3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有13万平方米,是一座融合了宫殿、佛堂、僧舍、广场和藏经阁等多种建筑为一体的复合建筑。布达拉宫整体上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白宫侧重于现世和政治,而红宫则侧重于往生和宗教。白宫横贯两翼,外墙为白色,是达赖喇嘛的东宫,也是原来西藏地区政府的所在地,是西藏地区的政治中心。红宫则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位置,外墙为红色,两侧与白宫相连,主要由历代喇嘛的灵塔殿和其他一些附属佛殿建筑组成,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红宫与白宫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宫墙的山前部分叫“雪城”,分布着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部分办事机构,例如法院、印经院和藏军司令部等。宫墙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修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六世达赖在此建亭,供奉龙王,所以这里叫做龙王潭。

布达拉宫中珍藏的唐卡
作为藏地建筑的集大成之作,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任何一种建筑风格,建筑整体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各建筑虽然修建时间各有不同却又可以巧妙地相互依托配合,可以说是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一项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同时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布达拉”乃是梵语音译,意为“普陀”,指的是观音菩萨的居住之所。大量藏传佛教的信徒将布达拉宫列为一生必要前往朝拜的地方之一,是西藏数百年来的信仰中心。布达拉宫也可以被称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一座精彩纷呈的艺术宝库。里面不仅珍藏了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和上万幅唐卡,还保留了清朝皇帝册封历代喇嘛的金册,具有极为丰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今日的布达拉宫不仅是五十元人民币背后的图案,不仅是松赞干布和历代喇嘛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它更是千年来藏文化的优秀结晶,是西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融会贯通,和谐一家的象征。当我们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时,也许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它惊艳的美丽之中,因为那是信仰,是虔诚,是唐卡千年不变的图案,是高山之上永恒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