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
至圣先师孔子的生平与他创建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公元前 489 年的一天, 一位六十多岁的教书先生正在大树下吟诵《诗经·小雅》。他气度从容,饱含精神。但是周围的弟子却没了力气,不能专心听讲。因为他们被恶人困在野外已经七天了,粮食早就没了。

这种困境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 所以老先生早就处变不惊了:“上天命令我振兴先王礼乐,恶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先王”就是周文王这样的圣人。

老先生继续吟诗:“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但是却流落野外。” 这句话一下子攻破了他的心防: 既然有天命在身,为什么又几次落入险境呢?就连老先生自己都有点迷茫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叫过来,问他:“我不该弘扬先王礼乐吗?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 门生回答说:“如果诸侯提倡礼乐,那么一定有无数滥竽充数的伪君子;现在诸侯不重视礼乐,正好可以告诉世人谁才是君子,怎么样才是君子。”这话说到了老先生心坎里,他高兴地说:“颜回啊, 你要是有了钱,我给你当管家!”

后来楚王派人来解了围。楚王还想把一块领地赐给这位老先生。但是楚国宰相却说:“当初周朝也是从小国起家最终成为天下之主。孔丘精通先王法度和功业,他的弟子又通晓军事、外交和内政。如果让孔丘成为一方诸侯,那我们楚国就危险了。” 楚王听了,只好作罢。

“孔丘”正是那位教书先生的名字。 从前,礼乐等六艺都被贵族垄断; 而孔丘是第一个向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人传授这些学问的人,因此后人将他尊称为孔夫子。

孔夫子

孔夫子出生在鲁国,鲁国保存了最完整的周朝礼乐;但他祖上是宋国人,而宋国人又是商朝人的后裔。作为商朝人的后裔,孔夫子却比本土鲁国人更加热爱周朝礼乐。他甚至经常做梦见到周公。 周公虽然不是先王,但也是对周朝礼乐有重大贡献的圣人。

那么, 礼乐到底为什么让孔夫子这么着迷呢?一方面, 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因此很怀念从前诸侯都遵守礼乐的时代,那时社会安定,各得其所。另一方面, 他从礼乐中发现了“仁”。“仁”意味着关爱别人,也意味着推己及人,这无疑是一种人道主义观念。 孔夫子一心向诸侯们推销“礼”和“仁”, 却始终不得重用,就像开篇故事讲的那样。

虽然孔夫子几乎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开创的儒家却主宰了中国人的思想长达两千年。 紧随其后登场的两位重量级儒家学者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意思是要把仁义道德推行到国家治理中去。齐宣王曾经不忍心杀掉面前的一头牛去祭祀,让人用一只羊代替。孟子对他说,只要将这种仁心推广到民生政策的制定中,就能实现仁政。 只有实行仁政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也就是用礼、法治国。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而礼、法则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纽带。荀子和法家不同,他认为应该让君子而非小人来制定并执行法令。而君子显然是受过儒家熏陶的。 他和孟子一样认为只有儒家之道才能统一天下。

虽然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不是儒家, 但同样集权的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必修课。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与天道运行互相影响。如果皇帝不称职,就会有灾难产生,这是上天在警告皇帝。因此,这种学说的实质在于限制皇权。

秦始皇

汉朝儒生大都以注解儒家经书为能事, 并不追求标新立异。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与此同时,思想界大放异彩的学说往往来自佛道二教, 尤其是佛教。直到唐朝后期,韩愈等人才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真正完成从思想上批判佛道二教的是宋明理学家。其中南宋朱熹和明朝王阳明两人最具代表性。 朱熹发展了“理一分殊” 的观念。理赋予了万物本性,气赋予了万物形体。 理是统一的,但万物的气有差别,因此体现在万物中的理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理”体现在父亲身上是慈爱,体现在子女身上是孝顺。 朱熹认为佛道二教的毛病在于忽略万物的“分殊”(也就是差别),片面强调空洞、 统一的“理”。

王阳明的学说是在与朱熹思想的长期对话中悟出来的。 他的学说核心在于“致良知”。良知的观念源自孟子, 说的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比如,看见连路都走不稳的小孩在井边玩耍,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为他揪心。这种不用学就有的倾向就是良知。“致良知” 有两层意思: 第一, 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有良知,而不仅仅是面对有危险的小孩; 第二, 随时随地依照良知而行动。

近代以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逐步崩溃。此时新儒家应运而生,他们通常都主张结合西方和中国的思想资源,既顺应世界潮流,又保持中国本位。由此看来, 孔子的影响力和儒家的生命力尚未终结。

阅读数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