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
佛教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国王,印度第一个贤王。

佛祖与弟子阿难乞食时,见两小孩,一名为德胜是上族种姓,另一名为无胜是次族种姓。他们在玩泥土,两个小孩见到佛祖后,名为德胜的小孩欢喜地捧着代表食物的泥土献给佛祖,名为无胜的小孩则合掌在旁。这时,佛祖点头微笑,阿难不解,便长跪合掌,问道:“佛祖为何而笑?”佛祖告诉阿难:“在我涅槃百年之后,施舍泥土的那个小孩将会成为转轮王,名为阿恕伽(也就是阿育王)。” 转轮王是佛教对世俗理想君主的称呼,其存在的基础乃是佛教的果报转生观念。转轮王的本意,即“其战车的车轮碾过四方而无人能够阻挡,引申而言,就是统治四方,统一天下。”

阿育王小时候是否布施泥土给佛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佛经中的这个故事其实是暗示着阿育王今后对佛教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那么,阿育王是谁?他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佛经中有一段记载关于阿育王出生、即位、皈依的故事:

一、 阿育王的诞生

搽牟波流那国的涅弥达王统治北方, 他有六个儿子。 一时,某长者的妻子与国王私通,因而怀有身孕。 王母死后的除忧之日,长者的妻子诞生一男孩,因为在除忧之日诞生,起名为阿育迦(无忧)。

阿育王长大, 能娴习六十种武技,八种观相法,字书算学都极为精通。后来,尼泊尔国与羯铢耶国的山民发生变乱,阿育王受命从军前往征伐, 他戡定山民,征课税金, 将受取的赠物归献于王。王夸赞道:“你如此智勇,令我很开心,你想要什么? 我都会满足你的。 ”阿育王回答:“我居住在这里, 兄弟们都陷害我,请把波咤厘弗多罗城赐于我作为安身之地。” 国王答应了他,还将一切所用资具也一并都赐予他。

图1:阿育王像

二、阿育王即位

此后,摩揭陀国国王搽摩舍驾崩,大臣婆罗门名犍毗罗尸罗执政多年。 而他与涅弥达王素有不和, 后来两国在恒河畔开战。 涅弥达王的六个儿子都在外征战,这时, 涅弥达王崩逝了,朝中大臣担心国王死讯传于摩揭陀人使敌军气焰转盛,因此保守秘密。 两位大臣共同摄政,经七日后, 国王驾崩的消息在京城中传开, 百姓对两位摄政大臣并不信服,于是请阿育王入即王位。

涅弥达王的六个儿子,战胜摩揭陀之后获得六城,得知阿育王已即王位,于是, 与五百大臣分别统治恒河北岸五城与鸯伽城。

阿育王与他六位兄弟多年争战, 最后把他的六位兄弟与五百大臣都杀死了,还破坏他们统治的六座城。 从雪山国起到濒陀耶山为止,中间之地都被征服。这时的阿育王极为凶暴, 没有刑罚杀人,他就心不能安,口不能食。每日早晨, 要判处杀戳、 缚打之刑罚, 他才能平心甘味。

三、阿育王与耶舍

东方鸡园住着一位阿罗汉,名叫耶舍, 他前往波咤厘弗多罗城,每日为阿育王说法,每夜在伽蓝中教授四众。 阿育王从阿罗汉耶舍那里开悟,从此之后,心生诚信,孜孜为善,惟日不足,每日供养三万比丘。耶舍为阿育王宣说正等觉者释尊授记,劝他以建造如来舍利法塔,庄严大地。于是, 一日夜之间,成就八万四千法塔。

图2:阿育王塔

以上是佛教文献中记载的阿育王的故事。历史上,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 也被称为“无忧王”。第一代国王,也就是他的祖父,名叫旃陀罗笈多,率领民众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之所以成为孔雀王朝,据说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养孔雀的家庭。第二代国王,也就是阿育王的父亲,名叫宾头沙罗,公元前 273 年,宾头沙罗王去世。他的子嗣为争夺王位展开杀戮,阿育王正是其中之一,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夺得王位。

阿育王即位之后,开始对外扩张,公元前 262 年,他远征羯陵伽,俘虏 15 万人,有 10 万人被杀。 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皈依佛教,不过在此之后,他才深感战争的残酷, 便专心致志地热衷于践行正法的义务,并在百姓中灌输正法,分发舍利,建造佛塔。

阿育王为何突然间幡然悔悟从暴力转向佛法? 法敕记载是阿育王对征服羯陵伽深感悔恨的缘故。在征伐一个独立国家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屠杀、死亡和人民的流放, 他对此感到无限的痛苦和悲伤。 无论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动机如何,事实上阿育王宣传佛教思想,建立佛塔,使得阿育王成为佛教“护法王”的代表人物,促进了佛教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比如, 贵霜王朝后期,迦腻色伽想效仿阿育王以正法统治人民,便造迦腻色伽大塔,中文文献称之为雀离浮图,雀离,就是轮宝之意,所谓雀离浮图,就是轮王之塔的意思。不同的是,迦腻色伽改变了阿育王时代覆钵式佛塔,转而创建了多层的阁楼式佛塔。

阅读数 4.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