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伊水河畔边最醒目的艺术宝库,北魏迁都洛阳后最伟大的国家工程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从古都洛阳出发,向南12公里处,龙门峡谷双壁奇绝,仿若削裁。其上崖壁间,错落分布着1300多个石窟,其内大小佛像达97000余尊,历代文人题书碑刻3600余品,雅俊巍峨,精美绝伦。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据《魏书》载,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是三大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晚的。北朝胡人政权多崇佛,北魏君主更是被视作如来的化身。早期北魏定都平城时,便在大同营建云冈石窟,窟内佛像大多高鼻深目,宽肩厚唇,与佛经中的天竺人不同,和汉人也不一样,更偏向于北魏统治者鲜卑人的长相,佛祖眉眼更是力求肖似皇帝。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的大规模建造工程告一段落,但随即孝文帝又下令在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佛窟。其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400余年续作和修复,其中更以北魏和唐的营造工程规模最为庞大,特点也最为鲜明。

北魏佛窟占据龙门石窟三成左右,其中以古阳洞为先。据载,迁都洛阳第一年,孝文帝想要为嫡母冯太后建造功德窟,于是便选址在有“山水殊胜”美誉的龙门山,于南部开凿出一个深10米、宽7米,高11米左右的洞窟,初称“石窟寺”。窟内正面有一佛,二菩萨,两壁则沿袭北魏凿窟时的一贯喜好,绘制了大量佛教故事壁画,尤以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为主。

释迦牟尼雕像

但古阳洞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内部的1000多个佛龛中,多次出现“二佛并坐”,这在整个龙门石窟中都是不多见的。通常,佛教石窟造像中,多以一佛二菩萨,或三世佛题材为主,而“二佛并坐”指的是在一个圆拱龛中,并排端坐两尊佛像。其意取自《妙法莲华经》中,多宝佛邀请佛祖进多宝塔讲经,并分一半宝座给佛祖的故事。

本是一段美谈,但放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却由不得后人多想。孝文帝幼年即位,嫡母冯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孝文帝成年也未完全放权,鲜卑贵族常以“二圣”称呼这对名义上的母子。因此,反过来再看“二佛并坐”造像,总是蕴含着某种独特的政治寓意。

从古阳洞出来,旁边就是药方洞。这座洞窟开凿于北魏末年,建成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洞内佛像有着鲜明的时代过渡色彩,按专家的话来说,即由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圆润”过渡的代表作。不过,游客可能对洞壁上镌刻的上百副药方更感兴趣,据说药方囊括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科等疾病医理,有些甚至现在还能使用。

药方洞

药方洞的旁边,气势宏伟的奉先寺总是最引人注目。这座大卢舍那像窟南北纵横35米,东西跨越39米,置有9米宽的三道台阶,规模为龙门石窟之首。居中的卢舍那佛像仅佛头就有4米高,丰眉秀目,神情恬淡,两侧随侍天王菩萨。始开凿于唐高宗永徽元年,但穿插于壁画间的48身立佛则是开元年间高力士为唐玄宗造的阿弥陀佛像。

高力士为唐玄宗造的阿弥陀佛像

有趣的是,西方很多资料上,对于奉先寺的介绍,都称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样貌凿刻的,不知道是不是因则天武后喜欢为自己造佛像的行为太深入人心的缘故。不过,唐代佛像的确和北魏差距甚大,以西方人的眼光看,唐代造像人物更具有“三维感”,表情姿势更加自然,

同时也拥有更加凶恶的表情和虬结的肌肉。但佛像具体长得像谁,他们应该是分辨不出来的。

当然,龙门石窟并不只有一面,南部虽分部众多,西山却也有重要的景点——宾阳三洞。宾阳洞始建于公元500年,为北魏宣武帝为纪念父母而营造的,工程浩大到明代彭纲都在《题龙门石像》中感叹:“当时锤凿斫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尤其以中洞最为绚丽辉煌。

宾阳中洞与南洞和北洞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余两洞直到唐初才竣工。因此,只有中洞的北朝鲜卑风格最为鲜明。中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正面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且释迦牟尼右手前伸,左手三指向下,结“说法印”,眉眼微露笑意,观之令人心气平和。本尊座前的两只石狮,昂首矫立,毛发后披,威风凛凛,是北魏典型的雄刻狮子,特征极其鲜明。

此外,还有莲花洞、万佛洞,潜溪寺等著名窟洞,1500多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观览题词的殊胜之所。但盛名之下,随之而来的践毁也相当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龙门石窟首当其中,蒙受了可怕的凿损,甚至很多佛像的脸部被粗暴划坏。虽然宋代尽力修复,却遏制不了后世民间的盗凿。因佛像整体运输不便,清末民初的盗窃者多选择砍下佛头,高价卖给收藏家、文物商人或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例如堪萨斯城的阿特金森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都藏有大量自龙门石窟而来的文物,并至今仍未归还。

阅读数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