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自由落体“实验的发生之处,因为建筑隐患导致的倾斜而闻名四海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而托斯卡纳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省会”佛罗伦萨以外,还有一个小城意外地世界闻名,那就是比萨。
传说在1590年,出生于比萨城的青年数学讲师伽利略,和许多人一起来到比萨斜塔,在这里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自由落体实验。在当时的欧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深入人心,其中就包含“物体的重量和它落地的速度成正比”这个所谓的“定理”。而年轻的伽利略对这一观点产生了质疑,于是他登上比萨斜塔,在塔顶抛下了两颗重量不同的铅球。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截然不同,这两颗铅球几乎同时落地。
这个故事被伽利略的一个学生记录在书中。虽然当代的学者们不断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但这不影响这个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作为故事主角的比萨斜塔也随之一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
在奇迹广场上有着比萨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和墓地等种种建筑,比起作为主建筑的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但实际上,比萨斜塔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只是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存在的。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按照设计师波南诺·皮萨诺的规划,比萨斜塔直径16米,高8层,塔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建造。但是由于他没有考虑当地的地质情况,塔身才建到第三层就开始出现倾斜,工程被迫停止。一百年后,比萨斜塔的建造才被重启,这次的建造者们一边向上建塔,一边试图将底部的倾斜弥补回来。这次的工期异常漫长,因为战争的影响,直到14世纪下半叶,比萨斜塔才得以竣工。

比萨斜塔外景
在之后的六百多年里,比萨斜塔每年都会向外倾斜1毫米,到20世纪末的时候,塔身倾斜的角度已经超过了5度。面对不断倾斜、随时有着倒塌可能的斜塔,意大利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设计了许多办法来抢救这座奇迹般的建筑。工程师们设计用钢圈箍住斜塔的第三层,然后用钢缆将其固定在旁边的建筑上。在固定好塔身之后,工人们再小心翼翼地从北侧的地基上移走一部分的泥土,使塔身倾斜的压力减小。按照工程师们的评估,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比萨斜塔的状态回到18世纪时的情况,倾斜的角度也会相应地减少,这样下去至少能够保证比萨斜塔在未来的300年中屹立不倒。

夕阳下的比萨斜塔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比萨斜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大利得以以此为契机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这座因祸得福的建筑奇观进行修缮,这才使得比萨斜塔屹立至今。
如今,这座摇摇欲倾的斜塔与比萨大教堂相映生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游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