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惨遭烈火焚烧的法国地标,雨果浪漫爱情故事的舞台

“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在传世名篇《巴黎圣母院》里,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故事里的波西米亚女郎艾丝美拉达、丑陋而又善良的卡西莫多、残忍又偏执的克洛德,在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里,演绎出一段使人忍不住扼腕叹息而又回味无穷的故事。

作品:《巴黎圣母院》,作者:雨果

抛开小说,巴黎圣母院本身这座华美的哥特式建筑也很值得令人品味,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西岱岛上。最初这里的建筑是为了何建造的早已不可考,而后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这里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主教座堂。因为原本的教堂已经经历沧桑、老旧不堪,到12世纪的时候,人们对重修教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的努力下,1163年,重修巴黎圣母院的工程正式奠基。

然而圣母院的建造过程异常的艰难。开始二十年里的修建速度还算快,新的教堂迅速成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教堂一共换了四位建筑师,才堪堪将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大穹顶完成,后来还修成了标志性的双塔立面和花窗。工程一直进行了将近两百年,到1345年才得以竣工。后来也屡经战乱和动荡,先后修复过两次,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外景

以标志性的正面双塔形外立面来介绍,其风格非常庄严雄伟,也有着哥特式建筑的华丽繁复。纵向的壁柱将这个立面分成三个部分,左右两侧是塔楼的形状,中间则是一大扇玫瑰形花窗。

由精美雕刻组成的横向装饰带也将该立面分割成三个大的部分。最底部是教堂的入口,三个内凹的门洞内各有两扇进入教堂的大门。门洞上方的横向装饰带一般被称为“国王长廊”,上面列有28座以色列和犹太国王形象的雕塑。1789年的巴黎大革命中,人们误以为这一排雕塑是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误将这些塑像破坏,当然后来这些雕像得以“沉冤昭雪”,巴黎人民又将它们修复并且放回了原位。

在“国王长廊”上方正中央的,是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玫瑰形玻璃花窗。这座花窗直径大约有10米,1220年左右建造。在大圆花窗的两侧,也有着几扇小花窗。

从外面看过去,这几扇花窗只是有着令人舒适的几何结构,但身处教堂内部就能感受到它们的奥妙。这几扇玻璃花窗色彩艳丽,每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圣母院内部充盈着红蓝色主调的光辉,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按照基督教神学的审美,玻璃花窗反映不仅仅是用作,更要为信徒们提供一种“沐浴在神圣中”的心理暗示。不仅如此,花窗上的彩绘还构成了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是《圣经》中神和圣人的典故,这更增加了教堂的神学氛围。

正如官方的描述所说,教堂正中央花窗的图案为胜利的耶稣基督坐在天堂,围绕着他的是所有在地上为他的事迹作证的人类。

巴黎圣母院的花窗

相比起外部的繁复,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就显得比较朴素,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巨大的正殿内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一同参与宗教活动,唱诗台前立着一尊圣母怀抱圣婴的雕像。这里的大管风琴是全法国最大的一座管风琴,音色浑厚而又响亮,特别适合在庄严肃穆的场合演奏。

事实上巴黎圣母院也确实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1456年,带领法兰西王国军队对抗入侵而被处死的贞德在这里得以平怨昭雪,成为后世人们称颂的女英雄“圣女贞德”。1804年,“法兰西人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在这里加冕,现在凡尔赛宫里展出的著名油画《拿破仑加冕》描绘的正是这一场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带领自由法国收复巴黎的戴高乐将军,也选择在这里举办仪式,宣读赞美诗感谢圣母的庇佑。在戴高乐将军身后,法国政府也在巴黎圣母院为他举行了吊唁仪式。

画作:《拿破仑加冕》,作家:Jacques-Louis David

令人惋惜的是,在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受了不明原因的火灾,圣母院的木质尖塔倒下。所幸圣母院本身的结构和内部的文物没有遭到破坏,灾后也顺利开启了众筹修缮的活动,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希望在不久之后,巴黎圣母院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开放。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