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具特色的日本本土宗教,走入阴阳师背后的历史
相信日本动漫如《河童之夏》《犬夜叉》《夏目友人帐》《千与千寻》等作品中出现的不少精灵古怪的妖怪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个温暖而奇幻的故事,总是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精神享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动漫对妖怪题材如此痴迷?或者说,众多妖怪世界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日本文化呢?

动漫《夏目友人帐》神社原型
在日本人的一生中,不论是呱呱坠地的婴孩时期还是踏入学校的求学阶段,抑或是迈进社会后的成家立业等重要人生时刻和节点,他们都会去一个地方参与很多的祭祀和庆典活动,这就是神社。可以说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与它有着密切关系,不论是为了供奉神灵而在家里摆放小型神龛,还是传统婚礼必须遵循的三三九度仪式、多样化的神乐表演,无一不与他们的神道教信仰相关。要说什么是神道教,还得从什么是神说起。
神道教从日本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神道教中的“神”,日语称作“かみ”,原意泛指拥有超出常理认知能力的东西,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与其他宗教只信仰一个或者数个神灵不同,神道教是一个信仰多神灵的宗教。在神道教这里,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神,有“八十万神”或“八百万神”的说法。这是因为,日本神道教坚信,人类的肉眼虽看不见神,但通过大自然,是可以感受到神的存在的。由此,包括人类祖先及个别英雄人物,自然界中的山峰、草木、鸟兽、河流等一切超乎寻常的聪慧的存在皆是“かみ”,他们是人类的引领者,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人类化解矛盾和困难,是亲切而熟悉的,是本教徒应该崇拜的对象。所以,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关于山神、水神、海神等神灵的传说和故事,德川家康、丰臣秀吉、菅原道真等都被尊为神。

著名神社——镰仓八幡宫
大体上来讲,日本神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与外来佛教相互区别——分离——融合,最后占据主导性地位的过程。一开始,神道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一直到了公元5世纪至8世纪,为了与外国传入的佛教相区别,开始有了“神道”一词。在明治维新以前,佛教在日本盛行,神道教处于依附地位。德川幕府时期,一部分神道学者通过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义与我国朱熹理学相结合,强调忠皇尊君,主张神道教的独立,为神道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使得神道教成为国家宗教。虽然政府允许信教的自由,却将崇拜神道教变成日本国民的义务。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王权,实施政教合一,信仰神道教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政府实施政教分离,废除国家神道。但此时信仰神道教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有调查表明,很多日本人认为自己并不信仰宗教,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总是与神社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内在原因。

著名神社——日光东照宫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神社朝拜自己信奉的神灵是一个特别庄严的仪式,必须怀着严谨崇拜的心态,严格遵守神道教的教义和仪式,不得跨越雷池半步。例如:在鸟居前要示礼,经过鸟居进入神界最好是不要走在神出入的道路的中央,以表示虔诚和尊敬;在手水舍洗手漱口时只能用杓子舀一次水,且这个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清洁自己;参加拜殿的规矩是“二礼、二拍手、一礼”,等等。另外,日本小孩在出生后的3、5、7岁的11月15日,即所谓七五三节时,会被带往神社参拜,以祈求神灵能保佑他们健康成长;每逢新年、升学、丰收等重要人生时刻,日本人大多也会到神社参拜和举行仪式。
如前所述,期待通过对神灵的敬仰和供奉来保佑个人家庭幸福、国家和平昌盛是日本神道教教徒的夙愿。加上神道教教义和仪式的无处不在使得神道教信仰构成了日本国民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俨然成为指导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及言行的思维范式。讲到这里,读者们大概能明白日本动漫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妖怪形象了。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妖怪形象,可能就是日本人日常朝拜的神灵的艺术化表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