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分裂
罗马的主教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将对方逐出教会后,罗马的教会与拜占庭帝国的教会正式分裂成为了天主教与东正教。

公元1053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内所有的拉丁教堂全部被关闭了。做出这一决定的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马格尔·赛鲁拉留斯,之所以关闭这些拉丁教堂,是因为这些教堂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同时,主教赛鲁拉留斯还向罗马教会发出抗议,指出了罗马教会的种种不是,认为罗马教会篡改了《圣经》的内容,在圣餐中使用无酵饼这一习惯是来自犹太教的异端行为等等。

次年,也就是公元1054年,当时的罗马主教圣良九世派自己顾问亨拜前往君士坦丁堡进行谈判。不幸的是,在罗马教廷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双方的谈判还没有完成之前,就传来了罗马主教圣良九世逝世的消息。赛鲁拉留斯认为亨拜在此时并不能代表罗马主教,谈判失败了,亨拜十分不满,将一份罗马主教革除赛鲁拉留斯教籍的诏谕放在了圣索菲亚教堂的圣坛上,以此抗议赛鲁拉留斯的行为,跺着脚离开了教堂。赛鲁拉留斯也因此被激怒了,他不但不认可这份诏谕,还将它当场烧毁,同时也宣布革除了罗马主教圣良九世的教籍。于是,罗马的主教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相互将对方逐出了教会。

圣良九世

圣索菲亚大教堂

听了这个故事,读者也需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两位主教会相互将对方逐出了教会,这个教会是指基督教会吗?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在罗马的主教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将对方逐出教会后,罗马的教会与拜占庭帝国的教会正式分裂成为了天主教东正教。这里的罗马教会实际上指的是西罗马教会,而拜占庭帝国的教会指的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罗马的教会,那么东西教会究竟为什么会分裂呢?纠其原因,东西教会分裂离不开7个世纪前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版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创了罗马帝国。公元395年,最后一名罗马帝国的统一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分为两半,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治理。自此之后,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与东罗马。

其中,西罗马在数十年后很快被日尔曼人攻占而走向灭亡,幸运的是,西方教会,也就是西罗马教会却历劫而存,在西欧稳住了阵脚。大批西罗马遗民聚集在西罗马教会,使得西罗马教会的威信逐渐提高,虽然西罗马教会在西罗马灭亡后仍臣服于远在君斯坦布尔的东罗马帝国,但随着威信的提高,它的政治权利渐渐地开始脱离东罗马的控制。同时,西罗马教会也吸收了大批日耳曼人,这使得西罗马教会的语言以拉丁文为主。

相比于西罗马,东罗马存在的时间就长久了许多,有一千年之久,人们后来常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十几个世纪以来,除了少数地区被伊斯兰教所侵占,东罗马大部分地区的基督教依然蓬勃,伊斯坦布尔更是在公元4世纪成为了国家教会的首都。与西罗马教会不同的是,由于东罗马信仰希腊文化,东罗马教会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希腊文。

长久以来,渐渐从政治上脱离东罗马教会的西罗马教会与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罗马教会,由于地理、社会、语言、文化等等原因,在宗教教义,宗教仪式,以及对教会的管理组织等各方面的分歧都在逐渐扩大,不断发生摩擦,最终以赛鲁拉留斯事件导火索导致了东西教会大分裂。

自此,西罗马教会延续了天主教这一称呼。而东罗马教会则使用了正教会这一称呼。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失败而灭亡。此后,希腊正教会(也就是东罗马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还有5世纪时因单性论被开除而形成的东方人派正教会等形成了东正教会体系,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东正教。天主教、东正教、与16世纪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组成了基督教最主要的三大派系。

阅读数 3.1万